事例段写法
01
以详例证明观点
所谓详例,即用典型的具体的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语段论点,叙例文字较多,即通常所说的“摆事实”“例证法”。由于这种方法是以个别事实作为前提证明一个观点的,因此,选例要有较强的说服力,列举的事实必须注意应该真实、典型。详例看似简单,但最易出问题,我们看以下病例:
【例文】
欧洲有位化学家,在一次实验中,发现一种新物质,可是他没有把这种新物质提炼出来,就放弃了这个实验。后来另一位化学家也做了这样的实验,由于他坚持不懈,另一种新元素终于被他发现了。(事例语焉不详,甚至虚假。提到的两位化学家,没有写出他们的姓名,做什么实验,发现一种什么新物质,模糊不清,因此降低了论据的说服力。)
【例文】
法国的托尔斯泰为写《战争与和平》深入采访,光笔记就写了40万字,最后终于用60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事例不准确,出现硬伤。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哪个不知道?“用了60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与事实不符。事实上,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一共用了7年时间。论据不真实,失去可信度,同样就没有说服力了。)
【例文】
做事必须要有恒心。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诗坛上颇负盛名,但他从不满足,从不松懈,经常深入民间把自己的新诗念给村妇老农们听,问他们听懂听不懂,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加以修改。所以他的诗通俗易懂,深受广大人民喜爱。(事例与观点若即若离,打擦边球。用这个事例论证“做事要有恒心”显然是不妥的,虽然其中也有“不松懈”、“经常”等字样,却不能用来论证“有恒”。如果用它来论证“作家应该有严谨的创作态度”则是很切题的。)
【例文】
“有志者事竟成”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年轻时遵父命写史书,遍访天下古迹,花费二十年进行资料搜寻蓄备。正当他潜心著书时,一场灾难降临了他的头上。因为他为李陵辩护而惹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遭受宫刑。这一打击使他痛不欲生,几欲绝命于世。正是著写史书的大志支撑着他,使他忍辱苟活,终于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用例冗长,以叙代议。这是初学议论文的同学最易犯的毛病。司马迁的事迹众所周知,无须详细介绍。这样不仅拉长篇幅,成为赘语,而且冲淡了论点。)
02
以排例证明观点
所谓排例,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例子排比并举的形式证明语段观点,叙例的文字简约,句式整饬,点到为止。因而又称之为“点例”。巧用点例,能使材料丰富,文采斐然,赢得“发展等级”分。
运用点例排比构段需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排比事例一定要有内容上的某种相关性,这是运用点例排比的基础,如果事例间缺乏这种相关性的,就不能集中运用;二是在分述事例时,尽可能保持语言句式的相似,从而形成排比,彰显气势与文采。请欣赏以下范例,特别注意构句方法:
【例文】
如果没有钟子期的知音之声,也许伯牙的《高山流水》只能埋葬于荒山野林间。如果没有那位老教授的欣赏,也许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只能长眠于街市深巷间。如果没有能人善士的指点迷津,那么没有哪一位君主可以成就千秋霸业,名垂千古!(运用了假设句来形成排例,如果…也许只能…)
【例文】
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有勤,才有了祖逖“闻鸡起舞”的美谈,也方有了雄才大展、北伐报国的伟业;有勤,才有了张海迪“当代保尔”的称号,也才有了“通五经、贯六艺”的这位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不也曾积数十年辛勤耕耘慨而叹道:“一分辛苦一分才,勤能补拙是良训”吗?由此可见,碌碌无为与大有作为之间差的不就是一个“勤”吗?勤,有如一架彩桥,把人们从无知引向有知,从有知引向有才,从有才引向有为。(运用了条件句来形成排例,有了…才有了…,也才有了…)
【例文】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运用了对称句来形成排例,两两对偶,句式整饬,画线句前后两组例句式不一样)
【例文】
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史册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总是创造了永存的事业。孔子、司马迁、鲁迅之所以千秋万代传颂,是因为他们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了财富;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毕生、祖冲之之所以永远为人民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领域为后人留下了享用不尽的发明创造。谁建树了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筑起了一座人生的纪念碑。(运用因果句形成排例, …之所以…,是因为…;因为…,所以…)
【例文】
徒有万般“羡鱼”心,而无一丝“结网”意,结果定会一事无成。这道理虽然浅显,但实际上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认识到的。有的人希望成为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可是却畏于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继莫泊桑之后,再夺“短篇小说之王”的桂冠,但又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埋首耕耘;有的人愿自己有一副郎平的“铁榔头”,却怠于无数次的扣杀训练。如此心怀鸿鹄之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会捉不到,更何况要实现那恢宏的大志呢!(运用转折句来形成排例,想…,可是却…)
03
详略结合证明观点
写语段时,如果连用几个详例,难免显得臃肿堆砌;如果一味地略举,难免显得单薄。一般说来,应详略并举。众人皆知的熟悉事例不妨略举,众人陌生的事例不妨详举。详略事例组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即能能增强文章的论证效果。这招在考场上最有效。
【例文】
成功的人,总是能享受挫折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国宋朝名医庞安,幼年患耳病,却著有《难经辨》、《本草补遗》等书。科普作家高士其在科学实验中得了甲型脑炎,全身瘫痪,舌头僵硬,讲话困难,但长期以顽强的毅力口授了大量科普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支英国军队被拿破仑所率大军击溃,这支军队的将领们落荒而逃,其中一位逃到了农夫的牛棚中,当他身心交困时,他惊奇的发现了一只蜘蛛在狂风中织网。网被狂风一次次刮破,但蜘蛛又一次次重新编织。将军被这小精灵震撼了。于是他回到部队,重整旗鼓,厉兵秣马,终于在比利时境内的滑铁卢击溃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大军。他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威灵顿。(考场优秀作文《享受挫折》)
【点评】
这个语段,以威灵顿击溃拿破仑这个典型事例(详例)为论据,以庞安、高士其等人为辅助论据(点例),较好的论证了“成功者能享受挫折”这个语段中心。这就是说,作为例证的事例,只要能恰到好处的起到证明的作用,针对性强,有说服力,一桩事例同样也能证明论点。但为了突出和强调所选事例,必须作适当的阐述。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论点所需要的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事例与论点之间真正具有了逻辑关系,才能使事例起到论证作用。
02
事例段写法注意事项。
01
事例宜多不宜少
有的考生全篇文章就是一两个详细的事例加上一些泛泛的议论,这样写先不说结构上的错误,只从内容而言,太少的事例会使文章显得内容单薄,论证无力。应采用三个以上事例,并做到详略结合。几个事例还可用排比句式,既内容充实,又气势如虹。
02
事例宜高度概括,不宜拖沓冗长
议论文重在分析论证,事例是为议论服务的,叙述不能太详细,更不能以例代议。再者,在有限的字数之内,要达到内容充实的目的,做到既有丰富事例,又有名言引证,还有类比喻证等,就要求注意叙述事例的精练。
社会在发展,然而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绽放光彩。
03
事例宜多维组合,不宜单方位出击
人的审美需求总是立体的、丰富多彩的,单方面的事例即便再多给人的感觉仍是片面的,没有说服力。因此,举例要从多方面入手。
(1)正反例结合
既有正面例子,也有反面例子,这样更能鲜明地表现作者的观点,使真理更真,谬误更谬。实际上,这恰又成了另一种有力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了。
(2)不同时空事例组合
作文中常有“纵观历史长河”“纵览古今中外”等字句,的确,要尽量从古、今、中、外这几个不同方面举例,尤其要注意运用新鲜时事作为论据以强化论证效果,凸显文章的针对性、现实意义。这要求考生多关注新闻,关注生活。
(3)详略事例组合
详略事例组合既利于说理,又内容充实,还显得旁征博引,展示了作者博闻强识的深厚作文功底。
【例文】
自信是最重要的。自信是什幺?自信是诸葛亮空城之上,面对百万之众时镇定的笑容;是毛泽东运筹帷幄指挥三大战役时坚定的目光;是朱总理当选后答记者问时激昂的语调;是女排姑娘们夺冠时猛然起跳果断的一扣。自信,能稀释胆怯,融化尴尬;自信,能让你在挫折时昂起头,失败后挺起胸。敢于创新的总是自信者,取得成功的也是自信者。但成功的鲜花要历经风雨的洗礼才能开放,要想获得成功,除了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外,还必须有成功的坚定信念。成功源于强烈的企盼,孕育于痛苦的挣扎,依靠于坚定的目标。
04
事例宜叙议结合,不宜简单罗列
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应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事例是为分析说理、为论点服务的,同样的事例,从不同角度理解就有不同的观点看法和结论。因此,就必须注意对事例分析议论,把它与论点结合起来,而不能以例代议。
(1)可从内容方面分析,也可从意义方面评说,关键是把它和论点结合起来,分析出其中的意义
【例文】
“弯腰”的智慧,在于理智冷静的头脑。仍难忘几年前因登山遇雪崩而罹难的北京大学的那几个高材生啊!事故后的报道称,那几个青年学生在事故发生的前一天通过仪器了解到了第二天恶劣的天气,也明知在这种天气下选择登山是不明智的行为,但是为了感受成功登上峰顶后的骄傲与自豪,几位高材生被满腔的热血冲昏了头脑,没有经过冷静的思考就坚持登山,结果花一样美的生命就断送在残酷的雪崩之下,原因只是因为他们缺乏“弯腰”的智慧。
(2)可从正面议论,也可从反面评说
【例文】
文学作品中的转折多半是虚构的,人生中的转折却是真实的。虽然,有的令人痛不欲生,但其最终却往往成为铸造生命奇迹的一块块基石。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本人又何尝不是遭遇人生重大转折而奋起的最典型代表呢?许多先贤都是在经历了如许苦痛的转折之后,更深刻地体味了人生的大义所在,依靠惊人的生命力延续了生的意志,写下了一篇篇传世经典,造就了一番番奇功伟业;就是在这些转折中,先哲们的坚韧和坦荡,使他们的人格和思想在历史长河上空凝聚成了一瓣瓣恒久的心香。(正面议论)
05
分论点与事例的位置
(1)宜先说分论点,再举例分析论证
(2)提出分论点之后,可直接例证,也可对分论点简单阐释,再举例分析论证
【例文】
凡事都有限度,过犹不及,我们在相信自己时,也要相信别人,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这是由事物的多变性与自我的局限性决定的。很多时候,我们的目光被禁锢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鼠目寸光”而又“自以为是”。这时别人多角度的观察、评价更具客观真实性,我们要相信别人。
03
定向转述事例
01
事例转述常见的毛病
(1)照搬原文。即学生会把所找到的原材料全部或部分内容照搬下来,然后再进行判断、评价,从中归纳出自己的见解或主张。我们都知道,议论文中的事例不可只用一两个,为了能更好地证明论点(包括分论点),所用的事例要有好几个,若每个事例都照搬,势必会变得繁杂冗长,且不说这样的论据如何证明论点,单从几个事例所占的篇幅来看,这分明是在讲故事,失去了议论文以“议”为主的作用。如许多同学写读后感时,就常常犯这种毛病,转述原材料的内容过多,而对原材料的评述内容过少,造成“读”和“感”的比例失调。
(2)扩展原材料。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使所引用的事例更有说服力,就把原本简洁的材料进行不必要的扩展,是事件就扩成情节曲折动人,是人物就进行形象加工刻画;二是对原材料的记忆只有一鳞半爪,也不对原材料进行核实,凭自己的记忆进行添油加醋,东拉西扯,结果与原材料的真实性相差甚远。以上不管哪一种情况,都会使材料缺乏应有的说服力,不能很好地证明中心论点。
(3)对事例的取舍不当。有的同学虽然找到好的事例,但是取舍有误,把一些原本符合证明论点的内容舍去,只用了与论点无关紧要的内容,使论据缺乏说服力。或者把一些可有可无的内容牵扯进来,造成论据臃肿。
02
事例转述的方法
(1)概括归纳
议论文对论据的要求只需把事例简要地叙述出来,能够证明论点就行了。它与记叙文不同,不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都详尽地写出来。在转述时应该把中间过长过细的记叙和描写删除掉,要用概括性的语言来表达。
【例文】
在挪威的一个海港,出海渔船返回时,渔民们捕获的大部分沙丁鱼,总是等不及卖掉就已奄奄一息,只好低价处理,但一个叫汉斯的渔民捕的鱼却个个活蹦乱跳,人们竞相高价买走。原因何在?原来,汉斯捕到鱼后,就故意把一条蹿来蹿去的鲇鱼放进鱼槽,其他鱼感到惶恐不安,四处游动,因而保全了生命。某老板看到这个故事后,深受启发,他给自己管理松弛的公司请来几条“鲇鱼”——以管理严格著称的人,担任新主管。于是,公司的人立刻产生紧张感,纷纷活跃起来,每个人的工作达到了最佳状态,公司经营面貌焕然一新。
【分析】
这段材料讲挪威某老板看到渔民故事而受启发,重点是老板做了某事,可概括为:挪威某公司老板为了使本来死气沉沉的公司变得生气勃勃,焕然一新,运用“鲇鱼效应”,请来以管理严格著称的人担任新主管。于是公司人员立刻产生紧张感,纷纷活跃起来。
(2)定向转述
同一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转述可以证明不同的论点。事例转述的侧重点也要因论点而异。根据论点的需要,对转述的事例作定向限制,着重转述符合论证需要的内容,突出某个侧面,而不是面面俱到地叙述事实,这也就是所说的“定向转述”。
【例文】
被称为点子大王的何阳,1988年毅然辞去公职,并把大学文凭付之一炬,怀里揣着280元辞职金,办起了民营的技术研究所,专门给人咨询,出卖点子。曾为一个厂滞销的卫生筷提出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几星期几,顿时使该筷子受到各大宾馆的青睐,何阳也一举成名,获得了40万元的营利提成。
【分析】
这个事例证明以下三个观点时,转述时的侧重点就不相同:“黄金有价,知识无价”应侧重“他一个点子获利40万元”这一内容 ;“敢于创造,敢于求新,才能出奇制胜”应侧重“他让某厂在筷子上印上星期几星期几,使筷子变滞销为受到客户的青睐”这一内容;而“青年人要有大胆地走自己的路的决心和自信心”这一观点,就应侧重“他把大学文凭付之一炬,怀揣280元辞职金毅然‘下海’”这一内容。因为侧重,所以就舍弃了其他不相干的材料,这样既避免了论据的臃肿,又保证了论据更有说服力。
04
实战练习
01
如何将一则材料根据论点转化为事例论据呢?
【材料】
齐宣王使人吹,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非子》)
叙事性文章这样描述这个故事——
古时候,齐国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要叫三人在一起合奏。有个实际不会吹竿的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等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连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和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很高兴,不加考察,就收下了他。这以后,南郭先生就装模作样,假作吹竽,随那三百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吹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爱听独奏。有一天,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圣旨,要这三百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三百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这下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思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分析】
(1)证明论点:不懂就是不懂,弄虚作假不行
A.战国时候,有个南郭先生。此人不学无术。他听说齐宣王爱听竽乐合奏,就混在乐队里,装论模作样,冒充内行,领取俸禄。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偏偏喜欢听独奏,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再也没法混下去,只得溜走了。
(2)证明论点:同奏为滥竽充数者创造了生存条件
B.战国时期,齐宣王听音乐要三百人同奏,浩浩荡荡的乐队为南郭先生不会装会、不懂装懂创造了客观条件。齐湣王一继位,要听独奏。糟糕!独奏让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
(3)证明论点:不好的环境使滥竽充数者得以生存。
C.战国时期,齐宣王三百人的浩大乐队里混入了一位假冒吹竽者。几年来,乐队近三百名队员明知他是滥竽充数,却不检举不报告,听之任之,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为南郭先生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点评】
以上面这则材料为例,怎样紧扣论点、概括事例呢?
(1)概括应归纳重点,抓住表因果的词语。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体现论据的真实性)简明扼要概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突出契合论点的侧面,舍弃其他方面。找出论点的关键词—“善良”“路标”在材料中的对应内容,即詹姆斯率队掩埋沿途所见死亡者骸骨,并在墓前插树枝或立石头为墓碑以示尊重后来因此得以走出困境的事迹。
(3)概括事例时可渗入作者的议论、评价。转述中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倾向。
【材料】
下面语段分别围绕不同论点使用相同事例并加以分析、论述,它们是怎样“一材多用”的。
春节过后,迎来春运返程高峰。2016年2月10日晚,在山东淄博火车站候车大厅内,一名男子面对前来送站的白发父母,情绪非常激动,跪在地上,磕起了头。淄博火车站工作人员张勇明好目睹这一幕,他用手机拍下了儿子长跪泪别父母的画面。照片一传上网,立即爆红网络,引发热议。
据《齐鲁晚报》记者了解,跪地男子叫张金丽,今年46岁,父亲快80岁高龄,家在淄博新华医疗器械集团,自己在北京从事水泥行业工作,在这之前已经三年没有回过家,妻子和孩子都在北京生活。今年,他自已一人匆匆赶回老家陪父母过年。当张金丽在淄博站准备乘车离开时,面对前来送站的老父母,加上之前喝了点酒,情绪激动,觉得没有尽到孝道,愧对父母。
张全丽年迈的父母表示理解儿子。“现在年轻人都要忙工作,肯定会想他们,也会孤独,但是我们都理解。”老人说,“二儿子张金丽1990年就去北京了,现在已经在北京成了家,有了一个十二岁的小孙女,这几年由于比较忙,已经三年没回家了。今年我要求他回来,他本来不休班,跟别人换的班,才回来的。”由于时间仓促,这次张金丽是一个人回来的,虽然只待了三天,但老人还是非常高兴。“就是一家人在一块团圆,高高兴兴喝点酒。”这次老两口把儿子送到火车站,大家都很不舍才有了照片上的一幕。
可是不少网友质疑,北京到淄博的高铁只要3个小时,229块钱,往返很方便,即便平时工作再忙,难道抽空回家待一天顿饭的时间也没有吗?“这么近,火车也很方便,起码过年的时候要回家来看看,陪陪父母。”
(摘自《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16年第5期,作者胡丽丽)
【分析】
A.爆发的孝道感动中华
儿行千里母担忧,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华民族是一个乡愁情怀浓重的民族。照片中,长跪的儿子,已经年近半百,不能够守护在父母身边尽孝;白发苍苍的父亲,年近八旬,却无奈独守空巢。这是无数普通人家庭生活的写照。因为牵挂,因为思念,因为那深深的中华民族的乡愁情怀,海内外的漂泊游子们虽然无奈着,但也幸福着。在这样的乡愁情怀中,我们思念着父母,我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B.张金丽给天下儿女上了一堂亲情课。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时间陪伴在父母的身边?作为儿女晚辈,必须反思一下自己在尽孝方面是否有该做而没有做到位的地方?如果有,就应该用行动来改变,而不仅仅是长跪不起。如今,高铁遍布全国,今后还将越来越方便。还是多回家看看吧!“张金丽”们!千万别再等到没有机会陪伴父母的时候而追悔莫及。请擦干眼睛的泪水,留住我们孝敬父母的一颗赤诚之心。
C.摆脱空巢,需要全社会的担当。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让孩子能够陪伴在老人身边,这个基本责任光靠孩子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我们全社会的担当。全面建设小康,不仅是物质幸福的小康,也是精神幸福的小康、家庭幸福的小康、老人安度晚年的小康。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期盼我们的用人单位能够落实探亲假,让那些游子们能够有一段专心陪伴父母的时间;我期盼我们的住房改革能够有一个“老人补贴住房”制度,帮助孩子们把老人接到身边居住;我期盼我们能够有一个“城市爱心老人工程”,给异地的孩子们打造一个孝敬的平台。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統,我们应该让老人能够享受社会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