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红河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重点督办提案办理情况公示
根据《政协红河县委员会重点督办提案办理情况向社会公示办法》规定,现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红河县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加快红河县新能源电动车充电桩建设的建议》等12件重点督办提案办理情况于2022年11月24日起向社会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7个工作日。如对公示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请于2022年12月2日前向红河县政协提案委反馈(邮编:654400,联系电话及传真:0873—4625949,电子邮箱:hhxzxtaw@sina.com)。
一
提案号:第3号
提案者:杨紫童 王力弘委员
提案标题:《关于加快红河县新能源电动车充电桩建设的建议》《关于设置红河县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议》
提案内容(摘要):随着人们环保理念和出行方式的改变,新能源电动车的数量与日俱增,但电动车的充电难、充电不便等问题却成为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因此,加快我县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刻不容缓。建议:1.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城市总体规划,并尽快编制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的专项规划方案。2.在宾馆酒店停车场、旅游景区停车场等地先行建设充电桩,方便游客客商;在党政机关的停车场、居民住宅区停车场逐步建设充电桩。3.在新建基础设施、新建停车场等公共区域合理规划充电桩,有效利用城区内剩余的小规模地块建设停车场并配备充电桩。4.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建设,并适时给予政策支持或资金补助,提高充电桩建设的积极性。
承办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
协办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领办领导:县政府副县长 李树锋
督办领导:县政协副主席 杨盈盈
协商方式:直接见面协商
办理复文(摘要):根据《红河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红河州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方案的通知》(红政办发〔2018〕66号)等文件精神,红河县发展和改革局组织编制了《红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红河县“十四五”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已建情况:目前已建成投产充电站4座,分别为:红河县供电局分散式充电桩,总容量67千瓦,含交流桩1个,容量7千瓦,直流桩1个,容量60千瓦,合计4把充电枪;红河县远通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充电站,总容量127千瓦,含直流充桩1个,容量120千瓦,交流桩1个,容量7千瓦,合计4把充电枪;红河县润鑫新能源有限公司电动车充电站,位于红河县凹腰山新汽车客运站,容量480千瓦,含1台120千瓦直流充电桩,4台360千瓦直流充电桩,合计10把充电枪;红河县宝华镇撒玛坝万亩梯田景区充电站,总容量689千瓦,含直流桩4个,容量640千瓦,交流桩7个,容量49千瓦,于2021年完成投资建设。
规划建设情况:2022年5月25日红河县勤合商务有限公司与红河红发新基建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签订了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合作协议,计划在红河县森林公园停车场、云梯酒店等地新建5座新能源汽车充电站。
办结时间:2022年8月25日
办理结果:提案所提建议已被采纳(A类)
提案者对办理情况:满意
二
提案号:第17号
提案者:白丽丽、孙筠筠、王俊玲、杨慧蓉委员
提案标题:关于加大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建议
提案内容(摘要): 近年来,红河县紧扣创建撒玛坝5A级旅游景区和马帮古城4A级旅游景区目标,以繁荣文化旅游事业、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深入开展群众文体旅活动,筹办各类民俗节庆活动,文化旅游事业取得重要突破和重要成果,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建议:1.加大少数民族和特色文化品牌系列研究。将红河县马帮文化、民族文化与时尚文化结合,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文创产品设计中,既能很好地宣传特色民族文化,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更多推动力。2.大力实施文创扶贫工程。通过对当地民众进行技能培训,扶持成立民族文创品牌,外销民族手工艺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3.打造一个红河特色文化宣传新窗口。依托当前正在建设的东门古城马帮文化街区、马帮文化农特产品展示中心等项目,集中打造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红河马帮文化和特色文化的品牌专卖区,这个区既是大众了解、体验、购买“红河系列”品牌产品的渠道,也是展示红河文化及红河产品窗口。
承办单位:县文旅局
协办单位:县乡村振兴局
领办领导:县政府副县长 谭润
督办领导:县政协副主席 唐斗们
协商方式:直接见面协商
办理复文(摘要):1.加大少数民族和特色文化品牌系列研究。为加大马帮文化和时尚文化的深入结合,宣传民族特色文化,县文旅局打造了一部以迤萨马帮历史文化素材为背景的庭院剧《马帮?女人》。县文旅局与云南云之礼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专属红河县的与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创产品,有充满马帮文化,撒玛坝万亩梯田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专属品牌,如:以马帮古城和撒玛坝万亩梯田为LOGO的文创主题、民族特色背包、钥匙包、抱枕、衣服、手表、笔记本、书签等工作和生活日常文创产品。2.大力实施文创扶贫工程。加大对龙普竹编和傣族傣陶产品的关心力度,与传承人、协会签订产品采购代购协议,由我们帮助外销民族手工艺品。与红河县少数民族文化工坊以“政府 企业 基地 农户 旅游市场”的形式,组织5次技艺培训,带动了贫困家庭妇女200人次参与。加大与锦泽制衣公司合作,在各景区景点文旅货架上线民族服饰、背包、帽子等民族产品。3.打造一个红河特色文化宣传新窗口。依托县融媒体、红河文旅资讯公众号等其他线上APP宣传红河特色文化。红河县凹腰山电商扶贫中心由红河县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建设完成后由第三方公司负责运营,经过我们对多家公司的考察,最终敲定了在电商扶贫方面经验有着丰富经验的公司来运营,红河县凹腰山电商扶贫中心是一个集马帮文化和特色文化的品牌专卖区,是我县红河特色文化宣传新窗口其他之一。
办结时间:2022年5月31日
办理结果:提案所提建议已被采纳(A类)
提案者对办理情况:满意
三
提案号:第33号
提案者:县工商联
提案标题:关于加快发展红河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建议
提案内容(摘要):红河县农产品龙头企业实力较弱、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配套设施不足、产业链不完善、农产品附加值低、服务体系和信息平台不齐全、物流体系发展滞后,销售渠道少等,建议加快发展红河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1.加快推进红河谷农特产品加工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引导产业聚集发展。2.通过科技力量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含量。3.打造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助力企业开拓市场。 4.农业工业旅游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承办单位: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
协办单位:县自然资源局
领办领导:县委书记 陈勇宏
督办领导:县政协主席 苏玲莉
协商方式:直接见面协商
办理复文(摘要):一是加快发展红河谷农特产品加工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目前红河县正在建设农特产品加工园区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新建标准化厂房建筑面积100,000平方米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该项目已经进行了评审,红发改办〔2019〕278号作了批复。已经完成规划设计方案、项目选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地勘,正在积极申请建设项目专项债券实施。二是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含量。立足红河县资源条件优势,将农业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挖潜改造,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包装、运输、旅游等多个行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民生产的技术指导,加强企业研发投入工作指导,红河县2021年度研发经费投入2028.6万元,比去年1838.8万元增长189.8万元,增长率为10.32%。截至目前,共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62期2756人,同时派驻11名驻村队员长期驻扎在各个乡镇,指导农业生产、科技宣传、农事解答等。三是打造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助力企业开拓市场。成立了红河县物流仓储冷链配送中心。目前,一期项目已竣工验收,完成投资2000多万元。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项目包含新建果蔬标准化分级包装生产加工、冷藏、仓储为一体的厂房2幢共计5426平方米;购置果蔬分拣、冷库相关配套设施设备,加快建设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截止目前,红河县建成了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1个县级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建设了13个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物流服务站和44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物流服务点,初步实现“统仓配送”模式,农村商品物流配送能力和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高,基本实现快递到乡镇,配送到村,提高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目前完成电商人才培训49场次,共计3247人次。红河县糖业有限公司“白砂糖”,红河库博农业有限公司的“库博柠檬”“库博芒果”等11个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红河酷爱哈尼梯田有限公司“红米”“紫米”等38个产品被认定为有机产品;开展了5家企业溯源工作;开设淘宝企业店铺“红河县特色馆”等7个电商网络平台店铺。四是农业工业旅游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将旅游发展成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兼具的综合性产业,形成“一业兴、百业兴”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办结时间:2022年9月28日
办理结果:提案所提建议已被采纳(B类)
提案者对办理情况:满意
四
提案号:第36号
提案者:县政协提案委
提案标题:关于加快红河县茶园提质增效的建议
提案内容(摘要):红河县现有茶园面积9.51万亩,茶叶产业是红河县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培育扶持发展的一项产业。但是,红河县茶园还存在着低投入、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等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建议:1.依托科技,提高效益。实施茶园、茶厂和贮藏保质三大技术改造,打造一批绿色高产的标准化茶园基地,提质打造老茶园,提升知名度。2.抓好低产茶园改造。目前,红河县茶叶栽培面积虽然有9.51万亩,但大部份茶园停留在传统粗放管理,高产高效茶园面积很少,实施低产茶园提质改造势在必行。3.加强古茶树的保护和利用。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有限的古茶树的资源优势,扶持茶农和重点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公司 基地 农户的机制,打造以优质老茶树茶叶为原料的古茶树品牌,发挥品牌效益。4.加强政策扶持。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和小微企业从项目上给予补助支持。5.加强宣传力度,打造区域品牌。
承办单位:红河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
领办领导:县政府副县长 潘崇寺
督办领导:县政协副主席 唐斗们
协商方式:直接见面协商
办理复文(摘要): 一是依托科技,提高效益。提升良种覆盖率,良种覆盖率达80%。全县现有茶叶种植面积10.72万亩(其中新植1.5万亩),采摘面积8.5万亩;茶叶总产量4200吨,农业产值0.74亿元,加工产值0.86亿元;有机茶园认证面积1.065万亩;茶叶面积和产量均排列全州第二。全县茶叶种植品种主要有云南大叶茶、云抗10号、雪芽100号、长叶白毫,其中云南大叶茶品种占全县茶叶种植面积的50%,云抗10号品种面积占30%,提升了茶叶良种覆盖率。二是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建设。2022年分别在垤玛乡、三村乡、洛恩乡、架车乡、阿扎河乡5个乡镇打造5个生态茶园示范基地,每个基地计划投入资金10万元,5个基地共投入50万元。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共培训8期794人次,提高了茶农种茶、制茶技能水平。四是实施绿色防控面积2000亩。通过安装杀虫灯、悬挂杀虫黄板等措施,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实现茶叶产业增产增效。五是实施低产茶园改造14000亩。茶叶亩产量由改造前30公斤增加到50公斤以上,亩产值增加2-3倍,由原来的800-1000元增加到2400-3000元。六是投入175万元选择500户种植茶叶面积较多、具有一定初加工技能的茶农,作为茶叶初制加工示范户进行培育。对示范户每户给予配套搭建一座灶台、一口标准重量为60公斤的炒茶专用锅、16层晒架,提高毛茶品质,方便茶农进行初加工。
办结时间:2022年9月26日
办理结果:提案所提建议已被采纳(A类)
提案者对办理情况:满意
五
提案号:第37号
提案者:县政协教科卫体和社会法制委员会
提案标题:关于进一步加强红河县城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建议提案内容(摘要):红河县对县城区一些险情迫切、灾情严重的地质灾害点,陆续开展了治理工作。但是,目前红河县城区仍然存在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精度和治理力度不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薄弱、缺乏专门的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等问题。建议:1.进一步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前提是必须查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分布状况。2.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在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主要的地质灾害监测点,建立监测网络。配备先进、专业的监测设备,提高监测的有效性。3.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对已发现的危险性、危害性大的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逐步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4.组建一支反应迅速、机动性高、突击力强,能随时执行任务的地质灾害紧急救援专业队伍。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意识。承办单位:红河县自然资源局
领办领导:县政府县长 文晓波
督办领导:县政协主席 苏玲莉
协商方式:直接见面协商
办理复文(摘要): 1.多措并举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一是进一步开展县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调查与评估和隐患大排查工作。为进一步摸清红河县城地质灾害隐患基数及隐患在哪里的问题,2019年开展编制红河县城及规划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报告工作,县城规划区地质灾害防治划分为工程治理、避灾搬迁、专业监测、其他防灾减灾工作和措施、其他环境综合治理措施五种模式。2020年开展红河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第二次)工作,2021年开展红河县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目前正在开展红河县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工作。通过开展拉网式排查,截至目前,红河县已经出动车次94次,226人次,派出专家组88次,203人次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484个(重复统计),全县280名地质灾害监测人员对285个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隐患点实行定人、定岗、定责,做到了点点有人管,处处有人抓。二是筑牢群测群防体系,确保体系运行顺畅。红河县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中同步抓好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指导督促乡镇人民政府落实监测员职责,编制群测群防工作实施方案。对纳入群测群防的隐患点,严格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监测员,在隐患点、危险点设立警示标志。截至目前,红河县发放地质灾害防灾工作明白卡26份,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124份。三是认真落实《红河州地质灾害防治资金管理办法》,已将地质灾害防治经费10万元和280名(每人500元)地质灾害监测人员补助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四是坚持宣传应急演练,建立协同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截至目前,红河县共开展地质灾害培训演练75次,参与人数12710人,发放和张贴宣传材料900余份。五是切实强化预警预报工作和应急值班工作。截止目前,红河县自然资源局发布地质灾害预警通知(纸质)12份,与红河县气象局一起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手机短信)82(条)。2022年7月实施完成红河县县城地质灾害搬迁避让暨山地城镇建设项目(二期)红塘子挖方边坡治理工程2220万元。完成施工招标:红河县第一中学不稳定斜坡、活动性冲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711万元、红河县城莲花家园小区滑坡应急治理工程6110万元,项目正有序开展实施治理。截至目前完成红河县城5处(套)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和莲花家园专业型监测预警设备,目前已经上线运行。2022年7月实施完成红河县县城地质灾害搬迁避让暨山地城镇建设项目(二期)红塘子挖方边坡治理工程2220万元。完成施工招标:红河县第一中学不稳定斜坡、活动性冲沟地质灾害治理项目711万元、红河县城莲花家园小区滑坡应急治理工程6110万元,项目正有序开展实施治理。目前正在申报红河县看守所滑坡治理项目、红河县武装部滑坡治理项目和红河县罗阿寨滑坡治理项目。截至目前,红河县共开展地质灾害培训演练75次,参与人数12710人,发放和张贴宣传材料900余份。红河县应急局组建的应急救援队伍,由云南省自然资源厅派驻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0八队提供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指导。
办结时间:2022年8月24日
办理结果:提案所提建议已被采纳(A类)
提案者对办理情况:满意
六
提案号:第50号
提案者:马秀英委员
提案标题:关于提升改造红河县城区道路的建议
提案内容(摘要):近年来,红河县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其中道路交通建设成果尤为明显,特别是元蔓高速公路的开通,红河县开启了高速公路快车道,融入县际交通发展轨道。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区人口、机动车持有量持续高位增长,城区承载功能日益低下。建议:1.连同财政、住建、交运、交警、综合执法等力量,拓展城市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建立渠道多元、财务可持续的融资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在县城全域范围内启动道路提升改造工程,进行全面提升改造。2.使用“新材料”,全面硬化黑化沥青路车行道、城区人行道更换为彩砖或素砖、整治破损松动井盖、美化树池,亮化路灯,分区分片提升城区老旧背街小巷道路,提高路面平整性和舒适度。3.进一步优化道路标线,缓解交通拥堵状况。
承办单位: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领办领导:县政府副县长 石家强
督办领导:县政协副主席 杨红艳
协商方式:直接见面协商
办理复文(摘要):我县城区道路总长39.35公里,路网密度为7.76km/km2,较8.5km/km2的目标要求偏低。现有主要道路26条,其中:主干道2条3826米,次干道3条13338米,支路21条22182.84米。主干道路网密度为0.75km/km2,次干道路网密度为2.63km/km2,支路路网密度为4.38km/km2。道路总面积为52.62万平方米,其中:车行道面积为38.51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为14.11万平方米。道路面积率为17.5%,已达到城市体检目标指标要求。一是跑马路作为我县城区主要道路,是红河县城目前重要交通节点,我局致力推动完善市政交通设施,加快建设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停车系统。现阶段,跑马路片区已建成红河县2016年城市棚户区改造建设项目建安物资公司片区安置房停车场和红河县马帮古城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项目入口服务区停车场,共2座停车场621个停车位,其余停车场建设规划方案正在研讨中。二是今年以来,我县持续以加快城区道路基础设施补短板建设和道路提升改造为目标,科学制定计划,落实资金保障,促进项目落地见效,其中:建成立体停车场5座并投入使用,车位1169个;完成环城北路2176米提升改造;完成城区市政道路人行道修复约6430平方米,车行道修复约400平方米;新增设交通标志标牌15块,新划、补划交通标线26159.2米,震荡减速标线102.5米;道路更换球磨铸铁窨井盖更换258个;推进道路灯光亮化提升,已完成路灯安装740盏。“十四五”期间,把道路改造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一起研究、同步推进。目前,已谋划储备项目11个,涉及新建市政道路、市政道路提升改造和智慧交通出行改造等,概算总投资143726万元,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三是县住建局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职能部门,承担着市政道路维护和管理责任,虽资金缺乏,严重制约工作开展,但其积极作为,制定有效工作计划,扎实开展市政道路维护和管理工作。今年以来,县住建局完成人行道修缮约6430平方米、车行道修复约400平方米和窨井盖更换258套等;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范车辆停放,提高城市道路停车泊位利用率和道路通行能力,县住建局与县交警队协调配合,对违规随意乱停乱放车辆和恶意霸占停车位现象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其中:县住建局今年以来共整治占用市政道路违规行为1241起,查处破坏市政道路设施行为11起,赔偿修复约3万元。县交警队共查处此类违章行为共288起;按照县委、政府工作安排,县城区政府投资停车场和路内停车位委托红河县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运营。2022年2月22日,经县委、政府研究,正式印发了《红河县城市智慧停车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方案》,车位共计2422个,其中:道路临时停车位约2025个,停车场车位397个。红河县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于2022年3月14日正式取得红河县城市智慧停车信息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项目概算投资1976.6万元,涉及停车泊位地磁加转、高位视频杆、诱导屏等。项目于2022年6月开工,2022年8月完成1373个路内停车位升级改造,完成投资约1200万元。目前,正在进行路内停车位设备和系统调试及收费系统试运行。
办结时间:2022年9月20日
办理结果:提案所提建议已被采纳(A类)
提案者对办理情况:满意
七
提案号:第53号
提案者:严立委员
提案标题:关于以红河生态美食促进农业产业及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提案内容(摘要):红河县生态美食较多,山珍美味数不胜数,主要是以原生态、无污染为特点,大城市里没听说过的、没见过的、没吃过的在红河县都可以吃得到。建议:1.要下大力气打造和推广红河的特色菜和焖锅酒。2.加强政府引导。3.政府要鼓励或引导打造一批有文化、休闲的餐厅。
承办单位: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
领办领导:县政府副县长 潘崇寺
督办领导:县政协副主席 唐斗们
协商方式:直接见面协商
办理复文(摘要):一是下大力气打造和推广红河的特色菜和焖锅酒。引入类似“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对红河的特色菜进行宣传、推介;重点扶持红河哈尼梯田美食协会,把每年一届的“红河美食大赛”举办起来,通过行业评比、技术竞赛,培养一批本土人才,培植一批本土菜品,让客人为追逐红河特色菜而来。8月1日至14日,红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全县餐饮经营户及对中式烹调有浓厚兴趣创业者共50人,进行为期15天中式烹调师技能培训,培训包括地方民族菜、川滇菜、湘菜、粤菜、家常菜等75道菜品烹调技巧,效果显著。计划8月23日组织培训第二期54人。二是政府在产业发展上对有红河特色、有市场前景的种植、养殖业进行针对性的扶持,每年规划一定的指标去实现,逐年推进,在科技上投入、资金上支持,不断壮大种植、养殖的规模,让老百姓干起来,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长久的支撑。2022年我县出台了针对性的扶持项目,如“稻渔合作”、“热区水果新植”、等扶持政策,为乡村产业兴旺提供有力支撑,确保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计划实施稻渔综合种养(稻渔共作)29480亩,新植热区水果10000亩,新植中半山区特色农业50000亩。三是政府鼓励或引导打造一批有文化、休闲的餐厅。融入休闲、娱乐的元素,把“马帮文化”融入到每个饭店、每个餐厅(包间)装饰,让客人一走进餐厅就感受到浓浓的“马帮文化”,知道自己来到了“迤萨侨乡”“马帮故里”是最好的效果。对于马帮文化的宣传,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红河人民政府联合打造了一部民族庭院剧《马帮女人》。让更多游客深入了解马帮文化,助推马帮文化“走出去”。
办结时间:2022年10月27日
办理结果:B类
提案者对办理情况:基本满意
八
提案号:第58号
提案者:张建周委员
提案标题:关于优化县域电商环境加大网红孵化培育力度的建议
提案内容(摘要):红河县依托电商中心和央视频“我的家乡我代言”等平台,为农特产品销售增加了渠道,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活力,初尝电商经济甜头。梯田红米,热区沃柑、芒果等快递全国各地、走向全国各地,“流量经济”“网红经济”“电商经济”在红河县开花结果。建议:1.发挥30万亩热区、农文旅等优势资源,依托六大发展片区,对症下药发展一批了解本地文化、说得清本地产品、买得动本地产品的向上、能量的“本土网红”“网红县长”“网红局长”。2.引进专业后台运营人员,尤其是可以回引在京东、淘宝、拼多多有实战经验的本土人才陈哈周等助力地方发展,主动争取流量,引导消费,成为红河县电商运营平台的大后方、大保障。3.稳住传统产业,做特新生产业,做成一批拿得出手,上得了台面,卖得上价的产品。
承办单位:县工业商务和信息化局
领办领导:县政府副县长 李树峰
督办领导:县政协副主席 杨盈盈
协商方式:直接见面协商
办理复文(摘要): 一是红河县完成升级改造1个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完成升级改造1个县级仓储分拨物流中心,完成建设13个乡(镇)级电商服务点、44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完成红河县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密姹红河谷”的注册,全县贫困村基本普及电子商务应用。二是引进专业企业。持续完善物流仓储配送体系建设与运营,提升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与运营。通过线上主流媒体、短视频等平台,以及线下体验店、电商直销专柜、场景广告等方式,全方位推广红河县区域公共品牌形象,重点就红河芒果、红河沃柑、梯田红米等主要农特产品进行精准营销推广,做强区域公共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与知名度,让红河县农特产品走出去、卖得好、有品牌。以红河县区域公共品牌“密姹红河谷”为基础,整合县域产品供应链,开发网货SKU,统一形象、统一包装,建立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库。三是电商直播带货与网红经济发展。孵化县内短视频创业团队,为县内农特产品直播宣传推广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培育、孵化县内本土主播,在抖音、快手、淘宝等主流平台,以短视频投放及网络直播等形式对本县农特产品、民俗文化进行宣传、推介和销售。四是提升政策落实。目前县级服务中心已入驻电商企业13家,在县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支持和努力下,全县已拥有电商企业36家,通过电商销售个体经营户不断增多,2021年全县完成电商交易总额6.34亿元,同比增长56.94%;完成电商上行交易额0.53亿元,同比增长36.96%。完成电商下行交易额5.81亿元,同比增长59.05%。
办结时间:2020年9月30日
办理结果:提案所提建议已被采纳(A类)
提案者对办理情况:满意
九
提案号:第70号
提案者:李菊、马迎芬委员
提案标题:关于“双减”政策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建议
提案内容(摘要):红河县深入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减轻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双减”政策也给不少家长带了一些烦恼。因此,“双减”政策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议:1.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质量。2.丰富校园课后活动。3.密切家校联系,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
承办单位:县教育体育局
领办领导:县政府副县长 谭 润
督办领导:县政协副主席 马美珍
协商方式:直接见面协商
办理复文(摘要): 一是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质量。“强化师资保障”,2020年,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通过专项招聘全县共招聘基础教育学校教师734名,特岗招聘的方式招录教师90名,2020年安置免费师范生10名,2021年安置省级公费师范生和南部六县委托培养的免费师范生15名,2022年安置省级公费师范生和南部六县委托培养的免费师范生共49名。各学校的教师得到大量补充,现已基本能够满足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二是丰富校园课后活动。扩大中心培训范围,促进学生广泛参与。2022年上半年,我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共组织各学校培训站开办美术、书法、舞蹈、篮球等艺体项目课后培训班40期,培训学生400余人,帮助大批中小学生在怡情益智的课后艺体活动中学习技能,提升素质;利用课后服务,强化少年宫建设。学校利用每周一、三、五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上半年全县乡村少年宫免费开放活动场所64天,接待学生课后学习培训近3万人,提供艺体活动器材3万余次、书画学习用具1.2万套,有效调动了农村中小学生参与课后艺体活动的积极性。组织开展“爱心聚力量,真情筑希望”送教下乡活动4次,援赠4所乡村少年宫篮球架4付、乒乓球桌6付、艺体活动器材2200件、学习用品3000件,投入资金8万余元。各学校举办“校园艺术体育节”“孔子文化节”等校园艺体科普活动10次;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等积极向上、怡情益智的学生社团活动80次;开展我们的节日“粽叶飘香·浓情端午”“彩云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150余次,申报“护苗站”10所,征集师生书画作品152份、优秀征文230篇、手抄报120份、视频作品70份、参与活动师生及家长达4万余人。三是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坚持以“服务每个家庭、教育每个学生”为工作目标,健全完善家教长效机制,要求各学校每学期召开2次以上的家长会,开展家长进校园活动,组织有针对性的家访,引导家长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和法定监护人职责,合理安排孩子课余生活,避免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截至目前,建立家长学校35所,建立学校、年级两个层面家长委员会70个,实现家长学校建设100%全覆盖。
办结时间:2022年9月26日
办理结果:提案所提建议已被采纳(A类)
提案者对办理情况:满意
十
提案号:第73号
提案者:刘洪松、张沙波、康鑫委员
提案标题:《关于加大疫情防控力度的建议》(第73-1号)、《关于加强新冠疫苗接种点管理的建议》(第73-2号)、《关于加大疫情防控工作力度的建议》(第73-3号)
提案内容(摘要):红河县现阶段的新冠肺炎防控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当前国内疫情还未完全消除。建议:1. 坚持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2. 加强农村疫情防控能力,加大排查力度;3. 继续加大疫情防控宣传,提高防范意识;4. 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监管;5. 全面落实健康码、行程码制度,加强流动人员管理;6. 加强新冠疫苗的接种,积极引导农村人口接种疫苗。
承办单位:县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
领办领导:县政府常务副县长 李树锋
督办领导:县政协副主席 马美珍
协商方式:直接见面协商
办理复文(摘要):1.疫情防控责任压实有力。多措并举压实疫情防控“四方责任”,大力开展“全民戴口罩”“全民扫码”行动,各类重点场所粘贴场所码、“十大症状”宣传海报。扎实开展社会面不遵守疫情防控规定行为整治,13个乡镇纠察队伍共检查重点场所33447个次,劝导未佩戴口罩、未扫码验码人员12.29万人次,曝光4次。严格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2022年以来,每月派出常态化督查组深入各乡镇、单位、重点场所进行督导检查,督查重点场所351个次,反馈问题454个次,强化警示教育,对拒不执行防控政策的企业、个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筑牢社会面防线。2.常态化防控重点管控到位。持续强化“外防输入、内防扩散”防控策略,不断完善外防输入举措。上半年,全县设置交通检查站点12个,检查各类车辆11.25万辆、检查人员32.94万人次。将全县3家网约车公司27辆网约车纳入重点监测,排查网约车2071车次,出动执法人员190余人次,排查私家车185辆次,查验驾乘人员相关证明,宣传不搭载涉疫人员的防控要求。公安机关加强宾馆行业、出租屋及流动人员管理,督促宾馆、酒店经营者严格执行防疫措施,2所监所采用“AB制勤务模式”“四条底线”方式落实监所人员管控;民政部门将全县6所正常运营的养老机构纳入监测范围,落实“12221”防控要求;教育部门指导督促各学校根据当前疫情进一步完善“三案九制”,压实学校片区领导疫情防控责任。全县各医疗机构均明确感控人员,严格执行24小时值守制度,坚决落实“非必要不陪护、不探视”及“1患1陪护”制度,充分发挥医疗机构“早发现”作用。严格执行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对35类重点人群开展制度性核酸检测,已完成核酸筛查13.76万人次。3.村(社区)网格紧密有形。采取“大数据 网格化”管理手段,运用“基层党建 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主城区、乡镇五级网格体系,明确包保责任人20309人,包保83135户364529人,排查掌握全县常住人员245802人,流动人员 16148人,在市外人员110264人,在国外人员284人,辖区内外国籍人员95人。县、乡两级区域协查机制运转顺畅,排查上级推送重点人员14747人,网格主动排查7178人,在县内完成集中隔离医学观察525人,居家健康监测10772人。落实外出返乡报备制度,从严审批机关企事业单位外出人员报备3500余人次,通过“线上 线下”方式及时发布最新防控政策,推广使用“红河健康宝”报备小程序,累计处理返乡报备信息1427条。4.疫情处置能力提升明显。流调、消杀、核酸采样队伍不断充实壮大。新建核酸检测实验室1个,配齐信息化采样、检测设备,核酸筛查便捷、高效。新人民医院感染科完成建设,设有可收治无症状感染者、轻型患者床位50个。整合酒店、企业工厂宿舍等资源,按照标准改造完成隔离酒店6个,在建集中留观临时用房1个。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行政人员、从业人员249场次20905人次,开展综合性实战演练3次,专业队伍和行业应对疫情能力不断提升。5.人群免疫屏障构建快速。拉好“信息网”、“联动网”,多方位宣传疫苗接种重要性,启动549套“国家应急广播”系统和830套广播“村村响”系统,分日分时段连续广播,网格化管理人员、社区包保人员分批进村入户开展信息排查、宣传动员,群众接种意愿不断提升。根据疫苗接种人群量,先后2次启用民族体育馆开展疫苗接种,统筹村委会(社区)及多部门力量,全力保障接种安全,充分考虑学生、老龄人群体需求,提供疫苗接种“进校园、进村寨”服务。坚持“日通报”制度,根据疫苗库存容量发送提醒接种短信9万余条。2022年9月28日,全县3岁以上人群完成第一剂接种25.83万人次,完成第二剂接种25.21万人次,加强针接种13.86万人次。6.舆论宣传引导全面。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动态调整管控范围、管控措施,对外发布通告、温馨提示22条,通过县、乡、村(组)三级692个疫情防控宣传微信群大力宣传中央和省州县关于疫情工作的相关指示精神和防疫科普知识,覆盖91个村(社区)、30万余基层群众。通过县级新媒体平台刊播相关新闻1900余条,县电视台每天5次播放疫情防控相关通告。通过干部下沉、进村寨走访等方式,组织群众签订《疫情防控承诺书》337285人份,以户为单位发放疫情防控告知书8万份。及时处置负面信息,县指挥部办公室24小时值班值守,制定1小时答复制度,及时回应群众关切、解答咨询,为凝聚全民抗疫意识营造了良好氛围。
办结时间:2022年9月28日
办理结果:提案所提建议已被采纳(A类)
提案者对办理情况:满意
十一
提案号:第89号
提案者:刘洪松、张沙波、康鑫委员
提案标题:关于送艺下乡及产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提案内容(摘要): 送艺下乡贡献文化力量,产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注入文化元素,丰富和提升乡村品质与内涵,让乡村更加具有魅力,因此乡村振兴文化建设要先行。建议:1.送艺下乡贡献文化力量。红河县据有“歌舞之乡”称号,应大力推进文艺助力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和浓厚的艺术氛围,实现全县各个乡(镇)都能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歌舞之乡”。2.乡村文化遗产是不可多得的文物资源。乡村文化遗产不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包袱,而是非常珍贵的不可复制、不可多得的文物资源。做好农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全县文物保护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留住乡愁的重要内容。3.产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乡村经济形态各具特色,对借助文艺宣传增强影响力的需求十分旺盛。未来可以加强乡村产业与艺术的融合,促进不同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4.愿更多年轻人参与乡村建设。5.艺术助力贯穿乡村振兴的各领域。深入挖掘当地人文历史资源,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的美的符号和元素融入其中,从而使得整个设计规划更加锦上添花、尽善尽美,更加体现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时代乡村新风貌。
承办单位:县委宣传部
领办领导: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 李继深
督办领导:县政协副主席 杨红艳
协商方式:直接见面协商
办理复文(摘要):1.关于送艺下乡贡献文化力量的建议。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也正在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2.关于乡村文化遗产是不可多得的文物资源的建议。一是继续抓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整合我县陶、竹、刺绣等本地特色产业,开发一批难以复制的文化旅游产品,全面将文化加入旅游产业互动赋能项目中。二是继续抓好旅游产业与艺术表演、饮食文化、文化节庆深度融合。将艺术表演、饮食文化、文化节庆加入旅游产业的价值链,开发可随时为游客提供的定制式小规模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多声部民歌、乐作舞等艺术表演。推出百花宴、昆虫宴等红河菜系美食品牌。继续办好哈尼长街宴、开秧门、仰阿娜等节庆赛事,用传统文化吸引游客增加旅游收入,用旅游收入保护传统文化,实现良性循环,赋能项目建设。三是抓好旅游产业与文博深度融合。以红河县马帮古城景区为列,整个景区以红河县特有的中西式结构建筑为主要观景点,拥有国保单位1处18个点、州保单位16处47个点,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共有446件,其中二级文物2件,三级文物19件,红色文物28件,一般文物291件套,未定级文物106件套。全年开放时间达到300天以上,每年接待游客56000人以上,旅游与文博资源深度融合很好地促进地方互动赋能项目。3.关于产艺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一是开展志愿服务,传统文化送到家。每年春节前夕,不间断组织县书法家协会开展“文化进万家·为民办实事·免费送春联”文艺志愿服务活动,把浓浓的年味儿和新春的祝福送到群众手中。二是开展惠民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联合乐育镇党委、乐育中小学开展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的“文化惠民演出进校园”系列活动,活动以“线上 线下”联动的形式举办,节目展演和现场体验活动相结合,线下活动参与人数达400人次,线上的浏览量达5万余人次。三是开展非遗文化传承进校园活动。我县已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1所,覆盖全县100%的乡镇。至目前,共开展阿扎河多声部合唱、车古地鼓舞、迤萨小河村制陶、甲寅竹编、乐育尼苏刺绣等非遗文化进校园传承活动 200余次,参与活动学生达3000余人,各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已成为学生向往、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课后教育阵地。4.关于愿更多年轻人参与乡村建设的建议。强化政策支持,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州支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建设用地、基础设施配套以及信贷、融资、税收等方面,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的支持力度。5.艺术助力贯穿乡村振兴的各领域的建议。一是创建“艺心为民”党建品牌,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目前,共有文艺志愿者 100余人,2022年以来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600余件。二是运用新媒体宣传优势,助力宣传乡村文化发展。以网络为载体创新宣传阵地,2022年以来共发布信息40篇。依托《红河谷》文学杂志,讲好红河故事,对我县的文艺活动和文艺创作进行成果展示、资讯报道、热点评论和资源推介。三是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行动。统筹城乡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城乡文化产业规划和布局,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四是实施整体联动。注重抓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办结时间:2022年9月15日
办理结果:提案所提建议已被采纳(A类)
提案者对办理情况:满意
十二
提案号:第101号
提案者:张智彪委员
提案标题:关于全面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的建议的提案
提案内容(摘要):当前,各领域针对自身工作的不同特点,正在大力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各类活动,正以全县之力深化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但是在基层,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的工作格局。建议: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少数民族群众认同感。2.丰富宣传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按照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的原则,扩大基层民族团结示范点数量。3.转思想观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深入开展。
承办单位:县民族宗教事务局
领办领导:县政府副县长 石家强
督办领导:县政协副主席 杨红艳
协商方式:直接见面协商
办理复文(摘要):1.加强思想教育,增强少数民族群众认同感。培育、传播和推广各民族共建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加大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人才传承力度,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文化传承人,同时,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论述作用各机关单位、中小学理论学习的核心内容,大力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到“十四五”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达到90%。目前,完成13个乡镇91个自然村(社区)“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项目规划。共组织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暨统一培训班6期、2400人次,组织全县各行各业干部职工6998人参加民族政策法规知识考试,考试合格率达100%。创建省级青少年进度教育示范学校1所、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1所、州级16所,州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示范基地1个,红河县第一中学成功打造成红河州第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加强学前教育普及普通话,提升青少年普通话水平。2.丰富宣传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3月8日,红河县各族各界代表签订了《红河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公约》,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氛围。7月19日,红河县举行“喜迎二十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画摄影展,截至目前,参观人数2000余人。结合国家安全日、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学习月等活动,深入乡镇、村及宗教活动场所开展宣传活动,累计发放《宗教事务条例》《国家安全法》《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条例》等宣传材料6000余份,出《红河谷》特刊600册、出版印制《民族团结进步红河样本》600本、《同心共铸》2000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笔记本2000本,发放各类宣传折页、宣传画、挂历、扇子、环保袋、围腰等宣传材料24150余份。连续三年被省民族宗教委评为全省民宗系统信息工作先进集体,2021年信息工作获全省第一名。3.转思想观念,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深入开展。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巩固率达100%;成功创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79个、示范家庭300户;创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5个;打造省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0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5个, 2020年成功创建州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