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十大名相(主要功绩及历史评价盘点)

自古以来,皇帝掌天下,名相治天下,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并非虚言。无论哪朝哪代的兴衰,都与身在相位的人息息相关,又或者说可以起到决定性的因素。今天就来大家一睹诸位名相们的风采,或引领王朝兴盛、或注重民生、关心百姓,真真正正地做到了安国兴邦,无一不是肱骨之臣,名流千古之。

中华历史十大名相(主要功绩及历史评价盘点)插图

1.管仲

管仲,管子,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字仲,颍上人(今安徽颍上),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管仲被鲍叔牙举荐为相,齐桓公称之为“仲父”。

主要功绩:

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史称“九会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管仲为创立霸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历史评价:

孔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房玄龄:“至若夷吾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

李靖:“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

中华历史十大名相(主要功绩及历史评价盘点)插图1

2.萧何

萧何,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7月8日,沛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西汉初期重要政治家、丞相,汉初三杰之一。

主要功绩:

一:助刘邦夺取天下

二:汉承秦制,推陈出新,增删律法,创造了一套延续两千年的政治制度,保障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

三:轻徭薄赋,十五税一,树立了一个廉洁简朴的政府榜样,不劳民,不扰民,不好大喜功。

四:保护典籍,薪火不灭,官推汉隶,普及文化,影响极其深远。我们难以想象,如果缺少这一点,中国历史将会怎么样。

历史评价:

刘邦:“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曹操:“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

刘盈:“故相国萧何,高皇帝大功臣,所与为天下也。”

周恩来:“刘邦百战百败,却屡败屡起,靠的就是萧何为他当宰相,经营关中作他的根据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项羽百战百胜,却经不起一败;一败涂地,一败就亡,原因之一是没有萧何这样的宰相。

中华历史十大名相(主要功绩及历史评价盘点)插图2

3.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蜀汉天下,诸葛亮从丞相到亚父,位极人臣。刘备从兄弟三人领着两千兵马一直到占据三分天下称王称帝,在这一个巨大的转变中,都少不了诸葛亮的功绩,诸葛亮的功绩太多了,不胜枚举。

主要功绩:

①.军事

三顾茅庐、隆中决策、赤壁之战、定鼎荆益、先主托孤、北伐中原、治军思想、军事发明

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诸葛亮时年27岁基本国策。

②.政治

廉政建设、制定法律、治军思想、军事发明、经济成就

③.还有书法、绘画、音律等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造诣同样不低。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句话概括吧。“事必躬亲”诸葛亮,各种各样的事情,事无巨细,只有你想不到的,所以,老铁们别总揪着诸葛亮军事能力如何如何了,是不是顶尖,不说三国时期,就是整个历史时期又有几个诸葛亮一般的人物。当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历史评价: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中华历史十大名相(主要功绩及历史评价盘点)插图3

4.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山东人,唐初政治家、宰相,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与杜如晦合称为“房谋杜断”。

主要功绩:

房玄龄在随秦王李世民(唐太宗)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即位,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执掌政务达二十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历史评价:

李世民:“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12]“器宇沈邃,风度宏远,誉彰遐迩,道冠簪缨。“器范忠肃,识具明允,才称王佐,望乃时英。霸国爰始,预经纶之业;鼎命维新,赞隆平之化。诚固金石,勋勒钟鼎。自任总庶尹,职重朝端,心力尽于翼亮,劬劳积于岁序,而志在冲退,有怀止足。固陈衰疴,屡上表疏。然则燮揆礼阁,职务实繁;论道槐廷,望实攸属。”

王珪:“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

杜牧:苻秦相勐,将终戒视后祸,大唐太尉房公,忍死表止伐辽。此二贤当时德业不左诸人,尚死而不已,盖以辅君活人为事,非在矜伐邀引为心也。

中华历史十大名相(主要功绩及历史评价盘点)插图4

5.狄仁杰

狄仁杰,别称:狄国公,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700年,狄仁杰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主要功绩:

①劝武则天归政于李家

他成功地劝说武则天归政于大唐李家才是最大的功绩。狄仁杰成功地劝说武则天立中宗李显为太子,武则天死后李显继位恢复了大唐的政权。

狄仁杰不畏强权,身居庙堂不忘百姓之苦,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

②举荐人才

狄仁杰曾经说过:“荐贤为国,非为私人也。”一时传为美谈。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人都是狄仁杰举荐的优秀人才。

③为民判案

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曾经做到最高司法的职位,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狄仁杰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清官。

④辅政治国

狄仁杰是武则天当政时期的重臣,他任宰相后,对武则天的弊政多所匡正,为下启开元盛世做出了贡献。狄仁杰去世后,武则天痛哭道:“朝堂空矣!”此后,朝廷每有大事不能决断,武则天都会想起狄仁杰,叹道:“老天为什么要这么早夺走我的国老。”

历史评价:

阎立本:仲尼云:“观过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

蔺仁基:狄公之贤,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武则天:地华簪组,材标栋干。城府凝深,宫墙峻邈。有八龙之艺术,兼三冬之文史。雅达政方,早膺朝寄。出移节传,播良守之风;入践台阁,得名臣之体。岂惟怀道佐明,见期于管乐;故以谒诚匡主,思致于尧舜。九重肃侍,则深陈可否;百辟在庭,则显言得失。虽从容顾问,礼被于皇闱,而基酌轻重,事隆于紫诰。(《授狄仁杰内史制》)

吴箕:狄仁杰、娄师德在唐,俱为大臣,狄之登用,由娄荐拔。及其并位,狄必欲挤娄于外,何也?为其所容,而不自知,狄公之贤,其不及娄也,审矣。

中华历史十大名相(主要功绩及历史评价盘点)插图5

6.张居正

张居正,张白圭,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今湖北荆州),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文官。

主要功绩:

政治上:

实行考成法。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中心是解决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 之风。他认为当时朝野泄沓成风,政以贿成,民不聊生,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他以“课吏职”即加强官吏考核为手段,“斥诸不职”,“省冗官”,淘汰并惩治了一批官员。

军事上:

他“信赏罚”,“持法严”,使赏罚有准,不姑息。在他执政期间,“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饰非”,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力大大提高。

互市又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稳定、正常,如封俺答(北方蒙古首领)为顺义王,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立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俺答长久没有来犯边关。

经济上:

清查土地:他认为“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是“国匮民穷”的根源。

一条鞭法:

主要内容是:以州县为基础,将所有赋税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徭役统一编派,“并为一条”,总为一项收入。过去田赋有夏粮、秋粮之分,征收上又有种种名目,非常繁烦,如今统一征收,使国家容易掌握,百姓明白易知,防止官吏从中贪污。

历史评价:

海瑞:“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邹元标:“江陵功在社稷,过在身家,国尔之议,死而后已。谓之社稷臣,奚愧焉!”

陈子龙:“江陵辅政十年,国帑余千余万”,“是时九边晏然,内库充积,后来五十年太平,此基之矣。”

刘献庭:“明只一帝,太祖高皇帝是也;明只一相,张居正是也。”

中华历史十大名相(主要功绩及历史评价盘点)插图6

7.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着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元祐元年(1086年),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主要功绩:

政治上,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从新法次第实施,到新法为守旧派所废罢,其间将近十五年。在这十五年中,每项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基本上都能收到一些效果,“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着的。

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

新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免役法的推行使农户所受的赋税剥削有所减轻,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的减轻,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

军事上,熙河开边:

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是王安石变法的总方针,富国强兵是变法的总目的。通过“强兵之法”的推行,积弱局面得以缓解,北宋国力有所增强。

变法的强兵措施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洮、岷等五州,拓地两千余里,受抚羌族三十万帐。这是北宋军事上一次空前的大捷,也是两宋时期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作战时,北宋朝廷开疆拓土、大展神威而大获全胜的唯一战例。同时培养出了王韶、章楶等杰出将领,并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对宋与西夏的战争格局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有《临川集》等着作存世。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着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历史评价:

曾公亮:上与介甫如一人,此乃天也。

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实行土地国有未成。

蒋介石: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在秦汉以前则推周公,至于秦汉以后的政治家,所最佩服的就是王安石。

中华历史十大名相(主要功绩及历史评价盘点)插图7

8.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又称耶律文正、长髯人等,1190年7月24日-1244年6月20日.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湛然居士,生于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他是促进蒙古贵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人,有《谌然居士集》留世。

主要功绩:

蒙古铁骑所向披靡,但其胜利后的统治则充分暴露了其落后性。于是在中原地区出现了“胡化”与“汉化”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历史的退步危险已有端倪。耶律楚材以其智慧与能力引导统治者看到了汉文明的优越,使蒙古帝国本身没有的礼仪、赋税制度建立起来,使蒙古落后的分封制和部落联盟的管理制式逐渐消失,使蒙古幼稚的法制得以发展成长。在蒙古国向元朝过渡的创业功不可没。

耶律楚材两度出手挽救万千汉人性命,其深恩厚德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在朝中备受排挤的耶律楚材郁郁而终,享年55岁。消息传出后,蒙古倾国悲哀,不仅汉人士大夫为之痛哭流涕,就连许多蒙古人都哀婉不已,其受国人敬慕程度,可见一斑(“蒙古诸人哭之如丧其亲戚。和林为之罢市,绝音乐者数日。天下士大夫莫不茹泣相吊。”见《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

历史评价:

孛儿只斤·铁木真:此人是天赐我家,以后军国庶政,都可以委托于他。

孛儿只斤·窝阔台:非卿,则中原无今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

张燧:胜国初,欲尽歼华人,得耶律楚材谏而止。又欲除张、王、赵、刘、李五大姓,楚材又谏止之。

倪谦:使无楚材,恶能立其国乎?观其《赠刘阳门》一诗,蔼然忧国恤民、褒贤嫉恶之语,岂非一代之贤相乎?

中华历史十大名相(主要功绩及历史评价盘点)插图8

9.寇准

寇准,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寇准善诗能文,有《寇忠愍诗集》传世。

主要功绩:

寇准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中进士。他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为太宗重用,擢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铨,参决政事。太宗尝以魏征相比。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辽萧太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率契丹军大举南侵攻宋。十一月主力进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直逼宋都开封,宋室朝野惊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提出南迁金陵。陈尧叟提出西南迁西南迁西川成都之议,时任宰相职的寇准,力主抵抗,排除众议,促请真宗亲征。宋真宗最后采纳了他建议,亲抵沩州北城督战。

宋烟望皇帝御驾亲征,士气大振,奋勇战斗,射杀了辽烟统军使萧达览,获得全胜,保全了北宋王朝的奠严,谱写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史上的光辉篇章。可惜宋真宗畏敌,在军事胜利的情况下,执意求和,派曹利用与辽邦订立了每年输辽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双方以白沟河为界的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断送了胜利果实,然而寇准的历史功绩却载于中华民族史册。

寇准为官清正廉洁,在广大中原人民群众中享誉崇高,甚至于连辽邦也深为敬佩。寇准在几十年的宦海生涯中,官位升到执掌国家大权的宰相,却没有为自已建造一所私宅府第。当时处士魏野赠诗说:“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即见他不贪不欲,怜惜民财的品质。这道诗传到契丹,契丹人景仰万分。寇准晚年被贬广东雷州。一次北使到宋都汴京,看着一个个执政大臣,问引路人:谁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当时的朝庭官宦们都羞愧得面面相觑,无人回答。寇准廉洁清正的官德,在华夏官吏上树立了一个楷模,一千多年来受到人们的赞美。

历史评价:

赵光义:朕得寇凖,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范仲淹:寇莱公澶渊之役,而能左右天子,不动如山,天下谓之大忠。

王安石: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

毕士安:寇凖兼资忠义,善断大事,此宰相才也。

中华历史十大名相(主要功绩及历史评价盘点)插图9

10.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曾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曾国藩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一生官至两江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死后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主要功绩: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组建湘军。倡导洋务运动;不拘一格提拔人才;遵从并克己实践理学。

在近代历史上,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征程里,曾国藩是有开创之功的。他不但亲自创办了安庆军械所等军需或民用工业,更重要的是,他提拔了一批在洋务运动和晚清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如左宗棠、李鸿章、郭嵩焘等等,湘军重要将领在一段时期内更是极晚清政坛之盛。湘军兴起以后,更出现了无湘不成军的局面。所有这些,与曾国藩都有密切的关系。

人物评价:

石达开: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划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所未见也。

左宗棠: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毛泽东:①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美无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②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①曾公乃国人精神之典范。②辛亥以前,曾阅曾文正全集一书,……民国二年失败以后,再将曾氏之书与胡左诸集,悉心讨究。

共 3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