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发动机送车成了很多购买日产汽车的人的调侃,也不难看出日本发动机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的确,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部件。不少选择把汽车作为出行工具的人士,在购买车时都会首先关注汽车引擎和汽车发动机。但是,买发动机送车是不是太夸张了?难道发动机比一辆车还厉害?

别说,还真就这么厉害,有科研人员专门购买上百台日本发动机回来,研究发动机的内部构造,想要通过拆卸来找到日本发动机动力强的秘密,来模仿日本发动机。

但是拆开后,却发现发动机内部的每个零件的咬合都极为紧密,把所有的零件全拆完,也找不到一条缝隙,即便是用视频记录下了每一个拆卸步骤,也无法把发动机组装回原样。

日本发动机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为什么一样的程序、一样的步骤,却无法复制成原样?

日本发动机的发展历史

无法复制、性能优异,这两点造就了日本发动机在世界上的绝对优越性。

在汽车行业有一个非常权威的排行榜就是沃德十佳,它每年都会对各个汽车品牌的发动机马力,技术含量进行综合评估,最好的十种。2018年,日本就有4款引擎获奖,获得提名的发动机达十多种。每年,日本发动机在满足他们本国使用的同时,还会接收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发动机订单。

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绝不是他们一朝一夕就练就的。事实上,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代起,就开始不断向西方国家研究先进的科学技术。

虽然在二战后,日本的军事力量受到了限制,但是日本的经济和工业在美国的扶持下,飞速发展,在战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国的机床制造技术被引入日本,发展机床制造业成为日本的首要经济目标。

但是由于日本的面积有限,所以注定它们没办法像西方国家一样,有很多的资源可以用于机床制造和大办工厂。因此日本走上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小而精的道路——专攻机床制造。经过一代代工人的沉淀,改进和创新,机床制造技术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而这也就为日本的发动机技术打下了一个非常雄厚的基础。

与此同时,在发动机的内部构造上,日本通过减少发动机各个部件运作间的空隙,增强每个零件之间的咬合度。来减少发动机在工作工程中多余的内耗,从而可以将更多的热能转化为汽车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动能。这种做法不仅增强了发动机的稳定性,还降低了能耗。

要知道,发动机自从问世起,它的工作原理都从未改变,即通过燃烧将汽体膨胀,然后来推动活塞做功。而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减少它的能量消耗,延长它的使用寿命。一直以来,都是发动机行业从业人员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但是,因为日本的发动机最初也是从西方拿来的,而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了大油耗的肌肉车,很难接受这种省油的日系车。

机会往往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资源丰富的阿拉伯国家,为了向西方国家表示抗议,发起了石油战争,结果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众多企业纷纷宣告破产,面对石油价格压力,很多普通民众也开始想办法节省石油,于是就瞄准了低耗能的日系车。

自此,日系车开始弯道超车,成功抢占全球大量市场份额。

日本为什么不担心技术泄露?

日本每年接受大量来自全球各地厂商的发动机订单,不害怕技术被泄露吗?

首先要知道,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日本在发动机制造领域已经形成了行业壁垒,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发动机,但是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无论是上游的原材料,中游的设计制作,还是下游的销售,都已经非常成熟和完整了。即使是一枚小小的螺丝钉,他们也有专门的工厂负责生产。

你可能会说,我去把他们的发动机拆下来,对着尺寸,数据,图纸,一个一个来做。但这就好比,给你一个满分答卷,你抄得一模一样,一字不差,但是你抄完了也不知道它这么做的原因。

除此之外,日本发动机制造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在高精度的机床上完成的,没有这样的机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即便是你成功把它拆卸下来了,重新组装的发动机也无法到达之前的效果。

因为日本在每个部件上采取了无缝衔接的技术。要知道,每一个部件之间差一点,加起来,整个发动机的效果就会差很大了,据发动机业内人士介绍,零价差异从正负0.24下降到0.18,发动机的动力就能提升百分之零点七,而相对应的,油耗就会下降百分之零点五,这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而且它每一个步骤都是有固定的先后顺序的,而安装的顺序是会影响到每一个零件之间的咬合程度的,日本设立了核心部门,对于核心技术的保护极强,在发动机核心部件组装和参数上都是由日本技术人员接触的,其他国家的人很难靠近。在没有参与设计与生产的情况下,想要完美复制,基本不可能。

另外,就算成功复刻出一个和日本发动机一模一样的,它仍然属于日本,而不属于我们。因为日本早在很久以前就申请了专利技术。

总结起来就是:不怕你模仿,但能不能模仿出来就看你的本事了。我有专利,模仿出来了,你要给我专利费,因为这技术是我发明的。

相比日本发动机,我们国产发动机如今如何呢?

关于中国的发动机制造技术,这点我们还必须虚心承认,相比日本发动机还有很多不足。并不是在某个环节上,而是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起点低。我们国家的工业起步较晚,早期在技术的积累上也基本是空白的,加上西方国家,长期对我们在技术上实行封闭政策,因此我们长久以来一直处于一个自我摸索、自主学习,而日本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了。种种原因致使我们在发动机方面的技术与日本产生了不小的差距。

原材料上,我们缺乏耐高温耐压力的新材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这个道理。在发动机设计上,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我们的发动机在稳定性、燃油效率和耐用性的设计上,仍然与日本有差距。

最根本的是,我们没有掌握发动机的核心技术,缺乏人才储备。

不过,近来国民越发意识到这个问题——就是在国际局势紧张的现今,日本的再好也不如我们自己的好,近几年我们的国产发动机行业也在奋起直追,打造了一些我们自己的品牌,像红旗1.5T发动机、长安1.5T NE发动机等发动机。

我们必须要明白,不能过于依赖别人,尤其是在这种核心技术上和材料上,如果我们想要在发动机技术方面取得长足的进展,必须要逐步摆脱对于像日本发动机这样的国外技术的依赖,储备人才,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培养。只有先弄清楚日本发动机为什么耗能这么低,我们的国产发动机才能迎来新的局面。

共 3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