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今日头条全国新写作大赛#农历五月十三是五台山万佛阁(俗称五爷庙)中五龙王的圣诞日。提起这位龙王爷只要知道五台山的人就必定会知道他的大名,来五台山朝拜就一定要去朝拜这位五龙王。

在中国境内有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佛教中四大菩萨的演教道场,浙江的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四川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安徽的九华山是地藏王菩萨的道场,山西的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大佛教名山中只有五台山建寺供奉着五龙王,其他三处没有,五龙王到底是谁?因何又仅仅只在五台山供奉呢?

此图片来自五台山官网

五龙王又称广济龙王菩萨,因排行老五民间俗称“五爷”,万佛阁也因此被称为五爷庙。在五台山还供着另一位排行老五的“五爷”,那就是供奉在集福寺的北宋抗辽名将杨五郎,以前人们经常将这两位混淆,错误地认为万佛阁的五爷就是杨五郎,记得十多年前中央三台曾录制了一套五台山的专题片,片中就错把万佛阁的五龙王当做了杨五郎。

万佛阁始建于明代万历44年(1616年),寺院规模很小,仅仅只是一座四合院,没有中轴线,主殿就是坐东朝西的那座二层阁楼的殿宇,一层原供脱纱三大士像,约在2005年后改为中央供奉毗卢遮那佛,两侧分别是大梵天王和帝释天王。二层中央供奉地藏王菩萨像,两侧塑十殿阎君,称十殿阎君朝地藏。殿内墙壁上布满了用木板制成的小格子,里面供奉着约五寸高左右的贴金泥塑佛像,多达一万尊,因此称为万佛阁。这座寺院也因此命名。

昔日的主殿万佛阁不再是主角

五龙王最早供奉在北台顶上,有“华北屋脊”之称的北台叶斗峰上建有一座龙王殿,殿内供奉着五龙王,这就是最早的五爷庙。不知当初出于什么样的想法,万历年间在台怀镇建万佛阁时在寺中也建了龙王殿,并将高居北台顶的五爷请入寺中。龙王殿中一共供奉着五位龙王及龙母与雨师,五爷位列正中,左侧依次为大爷、二爷、龙母,右侧依次为三爷、四爷、雨师。五爷又被称为广济龙王菩萨倍受尊崇,尤其近几年来,每逢初一、十五五爷庙寺内寺外人头攒动,前来进香的人们排成了长龙一眼望不到头。

如果说来五台山朝拜其他寺院是对佛教的信仰,那么来朝拜五爷庙的人却是出于对神的崇拜。我曾经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过,佛教不是宗教,更不是神教,佛教是一门社会学科。而在我国民间自古就流传着对神灵崇拜的观念与习俗,喜欢把一些历史上的英雄、伟人、能工巧匠赋予神化色彩。在没有文字纪载的史前,其历史及人物、事件都被神化后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下来,如伏羲、女娲、黄帝、蚩尤、后羿、嫦娥、后稷让我们很难分清是真实存在?还是神化传说中的人物?到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神化也依然发挥着她的特殊效应,最典型的就是由武王伐纣事件为原型的神话传说《封神榜》,老百姓为何对神化如此热衷,为何对神灵如此膜拜?完全是出自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需求。在民间流传着各行各业的神灵来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在这个由民间建立起来的神灵世界里被第一追捧的就是财神,然后又进行细化,分为了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公与赵公明,这都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被神化,负责成就寒窗苦读学子们的文曲星,是将天相中的星宿神化而来,还有被奉为吉神的福、禄、寿三星,早期的送子娘娘九子母,镇宅避邪的门神,还有保佑全家四季平安的灶神、土地神,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婚丧嫁娶、耕种撒播、起立宅舍、商旅刑案无一没有对应之神,神遍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百姓生活离不开神的庇佑,自然对神的膜拜是深入骨髓代代相传。

在众多的神灵中,能与财神比肩的恐怕就是龙王了。龙是华夏的图腾,龙的形象是古代人类用超常的想象力釆用拼接的方式创造出来并不断精致的不存在的物种,龙在社会结构与政权领域被遵为天子,是帝王、国家最高权利的象征,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却被拟人化后尊为“龙王爷”,并建专属的庙宇供奉,龙王庙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小村落,龙王爷的传说也非常广泛。

天龙山圣寿寺影壁墙上的龙

神灵都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龙王爷也不例外,它被赋予更加重要而神圣的使命——司云布雨。2004年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挖掘,将我国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又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我们作为农业大国已长达6500多年。农作物的不断训化,耕种技术的不断改良,一代又一代的辛苦劳作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丰衣足食。改造地球容易,天气变化却是无法掌控的,对风调雨顺的祈盼更胜于其他,司云布雨的龙王爷大概就是在这种强列愿望中迎着春风扑面而来的吧。风调雨顺决定着五谷丰登,五谷丰登决定着国泰民安,国泰民安决定着百姓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这一系列美好愿望的前提就是风调雨顺,而风调雨顺的操纵者就是龙王爷,所以龙王爷是百姓生活的命脉,是国家安定的重要构成。台怀镇之所以从高高的北台顶将五位龙王请下山来,恐怕初衷也是这样的吧,为了百姓祈雨酬神方便。

现在的五爷庙香客云集,香火旺盛却不再是为了风调雨顺和丰衣足食,而是为不同的物质生活需求而来。关于五爷显灵、有求必应的传闻在人群中不断地膨化,不断地渲染。这一切都要从台怀镇当地流传的一个故事说起。清圣祖康熙皇帝数次前往五台山礼佛,坊间传说康熙爷朝山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寻找他的父亲顺治皇帝。在一次寻访结束返回行宫走进一道山谷时,天气骤变,狂风四起飞沙走石,吹得一队人马迷失方向困在山谷之中,天色将晚仍寻不着出路,眼看着就要在这狼虫虎豹时有出没的山中过夜,康熙爷心急如焚却没了主意。此时忽听正前方有人高声说道:“万岁莫惊,卑职前来接驾”。康熙爷仔细一看,前方影影绰绰有一黑色身影,但看不清此人的容貌,于是问道:“你是何人?”“卑职万佛阁龙王老五,特地前来接驾。”于是,康熙爷及随从跟在五爷身后顺利走出山谷,回到行宫。第二天,康熙爷依照五爷所说一路寻到了万佛阁,在寺中果然见到有一座龙王殿,正中央供奉的五龙王的身形与昨天所见相同,康熙惊喜,脱下龙袍披在了五爷身上感谢他救驾之功,回到紫禁城后下旨重修万佛阁龙王殿,并在殿前建抱厦一座,赐半副鸾驾置于抱厦之中。

这是2019年前的五爷庙龙王殿

原本香火不旺的万佛阁龙王殿在康熙爷的实力代言下香火逐渐旺盛起来,附近的百姓将生活中遭遇到的种种不幸、苦难、疾病解决之道寄希望于五爷,以至于现在对职务升迁、经商营利、学子应试心愿也一并拜托五爷,祈求五爷显现神通能够有求必应。随着资讯的发达这种传播越来越广,带着各种愿望来许愿的人也越来越多。

下面我们来揭晓五爷庙中五爷的真实身份——文殊菩萨,是的,五爷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所以只有五台山供奉有五龙王。文殊菩萨为什么要化身为五爷呢?前面讲到的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神灵世界和神灵崇拜的思想,随着历史发展起起落落却从未消失,对龙王的崇拜是最普遍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因龙王是最能靠近和影响老百姓生活水平的。佛教自东传以来,最初流行于统治者和士大夫等上层建筑之间,佛教的教义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发展,这个时候佛教是一门纯粹的学问,只是偶尔被统治者利用一下向他的子民表示自己的上位是受命于天,冥冥之中注定而已。佛教从导国他乡来到这里要想生根发展是必须要和当地文化进行融合包装的,所以最初的佛教与儒、道、法相结合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可与支持。常足的发展是必须要扎根于民间的,这个道理佛教自然是明白的。当佛教开始进入民间,自然要了解民间习俗与文化,很自然地接受了民间给予的神化包装,于是就出现了送子观音、十殿阎罗进入了神灵世界,有了《西游记》的多元文化组合作品问世,佛教也衍生出了十二因缘、六道轮回、因果报应更为大家容易领悟与接受。

观音洞的六道轮回图

所以文殊菩萨化身为五爷表示佛法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并不神秘,也非高不可攀,从而拉近佛法与生活的距离,教化众生将佛法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来。

西台顶狮子吼文殊

五爷庙许愿能灵验吗?真能有求必应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并非人人都能有求必应。现在来五爷庙朝拜的人的愿望是多种多样,心态也是各不相同。愿望实现了兴高采烈来还愿酬谢,没成的心情失落,有不甘心,有抱怨,也有怀疑。其实愿望的成与不成完会不在于五爷的神通,而是在自己的心态。心态决定命运,境随心转这些家常的道理往往被忽视了,两眼只见佛菩萨像,世间待人接物的规则道理全然罔顾,唯有一个“我”字当头,唯有一个“利”字勇闯天涯。明白佛法的理念并不需要读太多的经书,只需深入了解一部就可以,再不然把因果报应通读1000遍也能明白,今生遇到的一切皆是前世所做的因带来的结果,想要改变就必须要调整心态。生活当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想尽各种办法,求尽各种人脉,浪费很多钱财都无法解决,求告无门后,心如死灰一切认命,不再纠结,不在为此烦恼,把这一切看淡后,就会出现奇妙的转机,之前费尽了心力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会迎刃而解。当我们在家中常用的物品遍寻不着时,你越急越气恼越找不着,当你静下心来,放空杂念它就会出现在你曾找过的最明显位置,神奇不神奇?所以,许愿就是佛菩萨引导你调整心态的方式,就是我们常说的冷处理。愿望实现后要遵守当初的承诺来还愿,这又是教化众生在待人接物的现实生活中要做到守信,守信是一种利己利他的美德,是人与人交往彼此间信任的纽带与良好的开端。

佛法无处不在,佛菩萨的神通,就是时时都在示法教化众生,正确理解佛法就能够做到自己对自己有求必应。这也就是佛门之中有求必应的真正含义。

共 3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