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8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比赛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主研发的“可佳”智能服务机器人夺得冠军。这是我国服务机器人首次在国际服务机器人标准测试中排名第一,标志着我国服务机器人研发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同时,该校还蝉联多机器人2D仿真比赛冠军,十年来,已取得5次冠军、5次亚军。

  在中国科大,机器人不仅作为一项前沿科学研究,而且被看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陈小平所负责的机器人实验室,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选拔培养机器人方面的人才,并于2000年首次在澳大利亚举办的第四届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上亮相,成为我国第一支参赛队伍。

  他们的具体做法是,首先面向本科生开设“机器人研讨班”课程,以研讨和上机实践为主要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课程结束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申请进入实验室学习;一段时间后,再从中挑选能够承担比赛任务的同学,分配具体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如果说机器人世界杯是“巅峰对决”,那么该校一年一度的机器人活动周则是普及性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每年都吸引了数百名本科生参加。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设计程序、加工制造和组装硬件,制作体现多学科交叉的机器人,然后进行比赛,为机器人研究营造了浓郁的氛围。

  “对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学校在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中国科大副校长陈初升表示,这些年,在多种国内外著名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中,如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等,总能看到中国科大学生争金夺银。

  “中国科大的定位是培养科技等领域的拔尖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打下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是教学改革的主线。”陈初升表示,从本科毕业生中产生“千生一院士”等事实来看,该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卓有成效。

共 3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