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捞尸人,不少人对于这个职业的观感十分不好。

因为腐尸、坐地起价、发死人财等等一些负面词汇,总和这个职业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目前,捞尸的报酬主要由亡者家属的经济情况决定。

遇到大方又富裕的家庭的话,捞尸人打捞一具尸体便可收入上万元。

这样更让外界觉得,捞尸人敢于做一般人不愿做的事,只为了谋取暴利。

其实捞尸非常需要经验和技巧,捞尸人并非只是用胆量来捞偏财。

据媒体采访报道,一个有经验的捞尸人,平均一年捞起数十具漂浮在江面上的遗体。

可见,这个行业的需求在现实中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不过,尽管有着持续的需求,但该行业想得到社会主流的认可和顺利的传承,却是个很大的问题。

有着的长久从业经历的捞尸人就感慨:无法找到接班人!

那么,捞尸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挟尸要价船主陈波(挟尸要价事件始末)

这种场景,一般人遇到一次,就终生难忘。

但这对捞尸人来说,一遍又一遍的接触尸体,却是日常工作,甚至一天之内就得接触很多尸体。

在长江上,夏天是浮尸最多的季节。

一位名叫陈松的职业捞尸人称:

夏天最忙的时候,一天曾打捞过6具尸体。

不过,捞尸人捞尸人克服了心理问题,却克服不了其他问题,比如挥之不去的臭味。

在夏天,长江流域温度较高,尸体腐烂较快,所以尸臭也格外浓重。

陈松称,这种时候,自己只能靠拼命抽烟来缓解臭味。

这导致他多年来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可以不吃饭,但不能不抽烟,每天都得抽两包烟。

挟尸要价船主陈波(挟尸要价事件始末)

由于职业本身带有强烈的负面体验,所以,人们在需要的时候,会主动找上捞尸人,但平时绝不愿与捞尸人打交道。

即使是熟人,也对捞尸人敬而远之。

在中国社会,特别是一些农村地区,传统的观念还是比较浓重的。

捞尸人被认为是与死人打交道、行走于阴阳两界的人物。

人们在观念上往往将其与“不详”、“秽气”联系在一起。

不管是渔民,还是村民,都不太愿意让自己的渔船或相关物品碰触到捞尸人打捞到的尸体,以免染上“不洁的东西”。

所以,捞尸人很多时候也只能靠自己。

挟尸要价船主陈波(挟尸要价事件始末)

对大学生来说,三名为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同学是英雄,英雄就应该被善待。

按理来说,年轻单纯的大学生们,这一想法并没有任何问题。

但大学生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同学的牺牲,非但没能得到回报,反而变成了别人谋利的工具。

这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

挟尸要价船主陈波(挟尸要价事件始末)

但据记者报道,这个打捞团队的真正“头子”夏兵事后交待:

自己当时人不在荆州,不知道三名大学生是救人的英雄。

夏兵称,如果自己知道三名大学生是舍己救人的英雄,肯定不会让陈波收钱。

因为不收钱的话会名利双收,可谓一举两得。

可惜的是,当时收了钱才知道对方是英雄,一切都晚了,恶名已传播开了。

夏兵还称,相关打捞情况,都是事后陈波才告知自己的。

最后,夏兵还坚决否认了不给钱就不救人的报道,声称是打捞到遗体后才收到钱的。

挟尸要价船主陈波(挟尸要价事件始末)

正常情况下,陈松的一天工作是这样的:

泡上一杯茶,眼睛不停地搜索江面,看看是否有浮尸出现。

如果累了,就在船上活动活动。

如果发现前方有目标出现,就加快船速靠近目标。

然后,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钩子,将浮尸钩到船边,用绳子将其固住在船上,再拖回岸边。

上岸后,陈松一般都会将尸体面朝下放置。

因为长江浸泡后,尸体会发胀,看起来十分瘆人。

即使陈松从事该行业已经十多年了,但依然会忍不住地干呕。

尸体腐败后的气味十分刺鼻,在空旷的江边隔很远都能闻到。

对尸体进行一些处理之后,就是到当地公安部门登记及等待家属认领。

至于外界传闻的高价“认尸费”,那只能说,这不是一个能让人发财致富的行业。

大多数时候,报酬只能视情况或死者家属心情而定。

挟尸要价船主陈波(挟尸要价事件始末)

在最初的时候,还有其他人和陈松组成团队一起打捞。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团队中的人员渐渐都另谋出路,去追求更好的生活,最终陈松决定独自坚守了下来。

可以说,陈松的过往 ,也是很多很多捞尸人曾经有过的经历。

他们都是走着走着同伴就离开了。

最终,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单独行动,只有少部分是几个人的小团队行动。

进入这个行业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退出者也有各自的理由。

这些陈松觉得都可以理解,毕竟这都是个人自愿的选择。

这个行业从业者最大的困扰就是,社会的不理解与排斥。

外界的冷眼相对,让这个行业只能游走于社会边缘地带。

挟尸要价船主陈波(挟尸要价事件始末)

对捞尸人来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而工作并没有变化,时光似乎已经停滞,进入永恒状态。

但在闲睱的时候凝望江面,也会感到各种惆怅无处诉说。

也许,奔流不息的江水,才是捞尸人真正唯一的陪伴。

共 3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