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听他跟古巨基唱《好想好想》,说没想到运动员唱歌能这么好听。
这场补偿式赞美,在去年的一段采访被翻出时达到高潮——
刘翔说,“我认为真的,其实大家都没必要向我道歉。”
于是人们又开始称赞他无与伦比的善良、看透人心的豁达,或者在评论区留下:“我可以自豪地说一句,当年我就没骂过他。”
我倒觉得刘翔这句话再真诚不过,也再正常不过。
从08年至今已经过去13年,当时的很多狂热都已经被遗忘。
但至少要记得,他本不该经历的伤害,绝不只是“被骂”这么简单。
01
我至今还能回忆起,刘翔在伦敦奥运会上摔倒的样子。
那会其实不怎么看体育,也不太能跟运动员们共情,但还是在一瞬间就意识到他“完了”。
四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他在小组赛时宣布受伤退赛。
总共只跑了一枪——在其他选手抢跑被叫停后,刘翔撕下腿上标记着赛道的数字,一瘸一拐地走出赛场。
第一个冲过终点,兴奋地双手指天,大喊着“谁说黄种人就不能拿到奥运前八!”
如今再回看,刘翔其实是在奥运会上最早展现出个性的中国运动员。
脸上没有背水一战的严峻,也没有“十年磨一剑”式的苦大仇深。
他登上领奖台,堪称是雅典赛场上的最经典的一幕——
在现场被喊出名字的那刻,刘翔像鸟那样一跃而上,伸开双臂望向看台。
在北京奥运会上,这个号码牌变成了1356。
几乎全世界的媒体都将其解读为“13亿中国人,56个民族”。
而在后来怒斥刘翔的各种立场中,声音最大的也是说他“丢人”。
08年退赛——“在自家办的奥运会上临阵脱逃,那是丢人中的丢人。”
12年摔倒——”输了还不赶紧下场,在赛道上坐了那么久,丢人都丢到国外去了。”
所以你看,退赛后一边倒的怒骂,只不过是他脚下的“神坛”终于崩塌了。
但这崩塌其实又是可以预料的。
在集中而又热烈的情绪中,大众对这百米飞人的期待,早已不取决于他的身体状况、训练水平。
可体育又是最不讲人情的,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北京的110米栏赛道上,当第一个镜头给到刘翔时,他的样子已经不再像四年前那么轻松愉快。
在发令枪响之前杨健说,“从没见过刘翔在比赛前是这样的表情。”
而对于刘翔来说,伤害或许早在骂声之前就开始了。
甚至早在走入鸟巢之前,在他开心地跳下雅典的领奖台时就开始了。
那是一种他承受不了的期待,只能努力让自己在掉下来的时候,别摔的那么惨。
但显然还是失败了。
03
现在网友高喊“欠刘翔一个道歉”,有人觉得太矫情,我倒觉得挺好。
如何看待运动员的失败、如何看待集体荣誉感和客观因素的平衡,这些反思或许就是在一次次迟来的道歉中,不断被推进的。
我觉得是应该道歉的,但不是因为骂他。
而是因为把他推向了难以想象的高处,可这高处也是绝境。
只是如今我们喊着“欠刘翔一个道歉”,又把道歉本身变成了新的象征:
“因为我们的底气更足了、力量更强了,才不需要把全部的民族荣誉感都寄托在一场比赛、一个人身上。”
可需要提防的从来不是“需不需要”,而是“应不应该”。
没有谁该成为集体情绪的华丽点缀,又在“保质期”到了之后被迅速抛弃。
有人会被推到山巅成为布告板,就有人会因为黯淡被藏匿于山谷。
这些伤害始终会寻找某种出口,不是运动员,也会是别的。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刘翔08年离开赛场的样子。
他退回到起点却没有停步,而是一直往外走。
走过通道,两侧的志愿者和工作人员的眼睛紧紧盯着他;
就像是在2004年那次惊天的胜利之后,他再也没能躲过人们的期盼与注目。
在离开赛道之前,刘翔就撕掉了腿上代表赛道的“2”。
却无法撕掉背后的“1356”,那四个数字仿佛沉甸甸的,压得他抬不起头。
而解说杨健,在沉默了几乎半分钟之后终于开口:
“刘翔退出了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