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美国心脏病学院院士(FACC),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德艺双馨省级名医,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第八届中国医师奖、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兼心内科主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科学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区域认证办公室主任;心肌缺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黑龙江省心血管内科学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内科学及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JACC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中文版)》副主编;《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s and Applications》,《Coronary Artery Disease》等十余部专业期刊杂志编委。同时任JACC Cardiovascularc Intervention,Coronary Artery Disease等杂志的特约审稿人。
于波教授忠爱医学事业和教育事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无论治病救人,还是科学研究;无论教书育人,还是立德树人,他都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医学领域里,于波教授有着悬壶济世的情怀,从医三十载,他潜心探索,在国内及省内率先开展了三十余项介入新疗法,救无数病患于危难,开创了黑龙江省介入治疗的先河。之后,他紧跟国际国内最新前沿,锐意进取,勤奋钻研专业领域最新诊疗技术。现于波教授带领团队所开展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CT),为国内首先开展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是目前世界上完成OCT例数最多的单中心,研究成果备受关注,获ESC十大最佳前瞻性研究。发表了国内第一篇关于OCT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报道,在全国50余家医院推广和应用OCT,引领了国内OCT研究,在全国范围内30余座城市进行OCT/IVUS方面学术报告120余场次。开展OCT及IVUS全国培训班17期,为近400余名第一线临床心血管医生提供培训和现场实习工作。牵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腔内影像学工具OCT的中国专家共识,出版OCT专著一部。
为了介入技术在全省铺开,于波教授深入省内二十多家兄弟医院,亲自帮助开展介入诊疗工作,并对黑龙江省十三个地市十八站开展心血管诊疗规范化巡讲,使基层龙江医生得到专业培训。心血管规范诊疗技术的推广普及,使龙江百姓能够就近诊疗,使更多的患者获得救治的机会。做为卫生部首批东三省唯一一家包含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心介入治疗培训基地,于波教授为黑龙江省培训了大批介入技术骨干,哈医大二院心内科被誉为黑龙江省介入领域的“黄埔军校”。
作为黑龙江省心血管内科学的带头人,于波非常重视全省医疗质量的提高,本着“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的原则,对全省的57家冠心病介入医疗单位进行严格的检查、培训和指导。同时于波还创建了全国首家基层心血管健康联盟,较大力度的推动了国家倡导的三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工作,不仅提高了整个地区的医疗水平,而且使当地的患者受益最大化,对黑龙江省卫生医疗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于波教授所带领的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为全国最早认证的十家胸痛中心之一,2015年12月获批中国胸痛中心区域认证办公室(全国四家),为长江以北地区唯一一家认证单位。自哈医大二院胸痛中心正式通过国家认证以来,于波教授带领团队不断的进行流程改善、规范体系,以系统化、专业化、流程化的医疗资源和服务争分夺秒的挽救患者生命,使整体救治时间处于国内一流领先水平,而且创造了目前国内最短门球时间记录的佳绩,用绿色通道搭建起患者的生命桥梁。2016年6月获中国胸痛中心示范中心荣誉称号。
为了使胸痛中心的模式更加优化,更加利于心血管病的急救和管理,于波教授联合市内三级医院,以及黑龙江省内各地市、县级医院,通过医疗机构多部门协作,利用各种高科技信息手段将胸痛中心的先进救治方式、救治的先进理念、先进手段和先救流程推广至全省,提高基层医院及社区的救治能力,从而有效改善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就诊及转运延迟状况,大大提升了区域内心血管急症的整体救治水平。作为中国胸痛中心区域认证办公室,仅2016年,于波教授就组织独立进行2批次全国认证,共网评63家单位,现场核查41家单位,通过认证约35家单位,建立黑龙江省STEMI网络合作医院共32家。承办全国胸痛中心建设培训会17场,为黑江省及全国的胸痛急救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以知促行,以行促知
黑龙江省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区和重灾区,结合黑龙江地区的实际情况,针对我国冠心病领域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于波教授以“实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精准医疗”为科学问题,开展多项临床前瞻注册研究,建立从基础到临床的科学研究平台,研究成果逐步实现对冠心病患者精准及个体化治疗,并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
于波教授现带领团队在本领域累计发表通讯作者文章126篇,其中88篇为通讯作者,单篇影响因子高达17.047,影响因子>14分的有8篇。作为首席科学家,他承担“十三五”国家重大慢病重点专项项目1项,研究经费1051万元;承担国家“973”课题子课题1项,863课题2项;负责“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7项;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其中包括重点项目1项,研究经费290万元;作为主要研究者负责国际合作临床研究1项,研究经费150万美元。同时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科研课题。获得教育部二等奖1项,省级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申请及获得发明专利7项。累计科研经费2900余万元,为培养行业内临床型、科研型人才打造坚实的平台。
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于波主任将全部的心智和精力都用于学科建设中。他说,作为科主任,如果自己收治的病人、做的手术一直最多,科室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储备,没有特色技术,没有走进国内一流团队,那说明这个科主任是失败的。正式为了这份厚重的责任和承诺,于波主任放弃和牺牲了个人的时间和享乐,从来没有休假,没有周末,经常是第一个走进病房,最晚一个离开。心内科的同事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于波主任是工作狂,永远不会觉得累,他的爱好就是工作”。
做科主任的初期,心内科的医生队伍总体偏年轻,40岁以上具备教授职称者仅几人,能独立完成介入手术的医生更是微乎其微。于波主任就在工作中对年轻医生手把手传帮带,从基本知识和技术开始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培养了一批专、精、尖的骨干队伍。在人员不足,医疗负荷重的情况下,于波教授还仍坚持提供和创造各种条件和机遇,采取出国留学、进修培训、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大型心脏中心建立长期合作等培养模式,使心内科50%以上的45岁以下青年医生均具备了国外医疗机构培训经历,近二十名骨干在国家级学术团体任职,为心内科积聚了雄厚的后备人才。
近5年,学术骨干在ESC、ACC、AHA等国际有影响力的学术大会上以通讯作者投稿累计50余次,以通讯作者身份受邀参加国际学术报告3次,大会发言及壁报展示28人次,多次获得年度ACC最佳摘要奖、最佳壁报奖、最佳会议报告奖、青年医师研究成果唯一金奖、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未来之星”等。所培养的学生获得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1人。
人的一生有的可以选择,在于波教授的职业生涯里,他坚定不移的选择了奉献,用敬业、乐业和精业的精神,用爱事业、爱学生、爱专研的情怀,在医疗、教学、科研和学术方面不断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