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盖是保正,保正到底是个什么官?
在《水浒传》中,经常会出现和官吏相关的称呼。像宋押司、武都头,还有裴孔目;又像急先锋;丑郡马等。
这些都和官吏相关,不过先锋和郡马都是民间演绎,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官吏称谓。但是押司、都头、孔目却是标准的官吏(名官实吏)。
作为梁山上的过渡性首领——晁盖,也有一个官吏场上的称谓——保正。
《水浒传》中写道:“原来那东溪村保正姓晁,名盖,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但有人来投奔他的,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若要去时,又将银两赍助他起身。”
保正这一称谓来自于宋朝的役制,宋朝的役制分为夫役和职役。夫役通常是指士兵从事原先由农民负担的夫役。到了宋代朝廷扩大了兵士从事夫役的种类,并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制度。
职役在宋朝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役制,在宋朝的役法中重视程度远远的高于夫役。宋朝的《役法志》中记载的内容,大多是关于职役的。像晁盖所担任的保正,就属于宋朝职役制里面的吏。
《宋史·志第一百四十五 兵六(乡兵三)》中记载:“熙宁初,王安石变募兵而行保甲,帝从其议。三年,始联比其民以相保任。及诏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
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这是关于保正的最早记录,虽然王安石的变法没有成功,但是作为保正这个称谓却是延续了下来。
《兵六·乡兵三》中所说:“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这也就说保正不是朝廷的任命,而是乡间选举出来的。这类似于农村的村委选举。
结合《水浒传》中关于晁盖的描述:“祖是本县本乡富户,平生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
也就是说,能被选为保正,能服众虽然是其根本,但这一根本需要有钱和势力来维持。如果没有后面的两项,保正这个位置也是坐不稳的。
由于在宋朝的官员制度中,直接任命的官员不是很多。
像比较偏远的地方甚至是连县里的官员都不是朝廷任命的,而是有地方的吏来担任,而吏多是推、选出来的。像前面我们所说的孔目、押司和保正一样都属于吏人。
只是所处州、县、乡,及吏人阶位不同而已。像孔目属于州府,也是州府吏人里面级别最高的。
押司属于县吏,职责就是经办案牍等事;保正则属于乡吏,负责掌管户口治安、训练壮勇等事,属于朝廷加强对民间的统治重要基层吏员。
在宋代的乡役制度里面,保正在熙宁初年的保甲法之前,是叫做耆长的。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记载:“庚子,诏诸州并乡村率以百户为团,团置耆长三人。”
胡三省作注说:“耆,老也,每团以老者三人为之长。”如果以胡三省的注释及耆的字面来看的话,当时的耆长是由年高德勋的人来担任。
熙宁四年神宗变法时,耆长、壮丁为轻役定为差役;到了熙宁七年,就改为募役,次年即为保正、保长所代。
但是到了元丰八年十月复设耆长。到了绍圣元年又以保正代耆长。耆长和保正的称谓虽然在神宗和哲宗年间变来变去,但是乡役的基本框架是基本不变的。
保正分正副保正,保正下面是保长。这些吏人通常都是由富户担任,像晁盖这样“本县本乡富户”才能做得。在乡役里面还有里正、户长、壮丁等差役。
里正是乡役里一等差役,负责税收,这也是富户人家才能做得。像《水浒传》里面九纹龙史进的父亲史太公就是华阴县的一个里正。
由此可见,无论是保正还是里正都是有钱人的事。从《水浒传》中的描写来看,晁盖的保正似乎只是一个村——东溪村的保正。
但是由于宋朝的总人口低,但是户均人口多来算,以五十户为一大保,十大保设一保正,这样算来人数也是不少。再结合宋朝的乡役制度来看,保正是大于村官的,更相当于现在镇长级别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