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安徽,大家似乎都觉得这是个没什么记忆点的城市,就像小编想起来也只记得“臭鳜鱼”这道名菜了……

不过作为坐拥黄山山脉、大别山山脉的安徽,倒是国内的产茶大省!快来看看省内的这“十大名茶”,你听说过多少?

1、黄山毛峰

茶对黄山是情有独钟,黄山山地,名茶荟萃,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黄山毛峰”。

安徽名茶排行榜前十名(安徽不能错过的十大名茶品牌)插图

黄山毛峰茶品质优异,为茶中珍品。特级黄山毛峰茶形如雀舌,匀齐壮实,锋毫显露,色显嫩绿泛象牙色,鱼叶金黄,香气馥郁持久,汤色嫩黄绿,清澈明亮,滋味鲜爽回甘,叶底嫩匀肥壮,黄绿鲜活。

其中“金黄片”和“嫩绿泛象牙色”属于特级黄山毛峰茶最明显的外形特征。

2、六安瓜片

六安瓜片是除“黄山毛峰”外,安徽的另一为人熟知的名茶品类。正如茶名,六安瓜片产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和霍山县,创制于清末,属于历史名茶。

安徽名茶排行榜前十名(安徽不能错过的十大名茶品牌)插图1

六安瓜片采摘取自茶枝嫩梢的壮叶,因叶片肉质醇厚,形似瓜子而得名,是绿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被称为绿茶中的“奇葩”。

3、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的产区主要分布在新明、龙门、三口三个传统生产尖茶的乡镇,茶区内各种猴魁的品牌,犹如天女散花,仅以“猴”字为例,有“猴坑”、“黄山猴”、“双猴”、“仙猴”、“野猴”、“神猴”等,共有20多种。

安徽名茶排行榜前十名(安徽不能错过的十大名茶品牌)插图2

猴魁以卓越品质蜚声中外,高档猴魁,外形扁展挺拔,魁伟壮实;色泽苍绿匀润,遍身白毫,含而不露,部分主脉呈暗红色,侧脉隐红,俗称“红丝线”;

入杯冲泡后,芽叶缓慢舒展,并竖立成朵,宛如兰花;汤色嫩绿鲜亮,香气鲜灵高爽,持久兰花香;回味甘甜持久,独具“猴韵”,冲泡三四次,兰香犹存。

4、祁门红茶

“牯牛降上幻迷雾,雾里祁红天下奇。”祁红是安徽红茶中的翘楚,以优异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蜚声国际市场。

安徽名茶排行榜前十名(安徽不能错过的十大名茶品牌)插图3

祁红的香气独树一帜,似苹果香,又似蕴藏的兰花香,清香持久;滋味也独具一格,入口醇和,回味隽厚,味中有甜。

外形也与众不同,条索紧细,锋苗好;汤色别开生面,红艳明亮,开汤后放置稍久,会出现浑晕现象,这就是最好的茶汤,是其他红茶无法比拟的。

5、屯溪绿茶

屯溪绿茶产于安徽省休宁县、歙县、黟县、祁门县等毗邻地区,创制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为历史名茶。

安徽名茶排行榜前十名(安徽不能错过的十大名茶品牌)插图4

屯溪绿茶条索紧结壮实,色泽灰绿光润;香气带熟板栗香味,滋味醇厚。屯绿以“叶绿、汤清、香醇、味厚”的优良品质风格著称。

6、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产于安徽霍山,创制于唐朝,属于历史名茶。唐宋年间,霍山茶产甚丰,已是江淮茶叶榷禁、土贡之要地。

安徽名茶排行榜前十名(安徽不能错过的十大名茶品牌)插图5

特级霍山黄芽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润绿披毫,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嫩绿清澈,叶底微黄明亮。

7、岳西翠兰

岳西翠兰产于安徽岳西,创制于1983年,岳西地处大别山腹部,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适宜茶树生长。

安徽名茶排行榜前十名(安徽不能错过的十大名茶品牌)插图6

岳西翠兰外形自然舒展成朵,色泽翠绿,汤色碧绿明亮,香气清香高长,有兰花香,滋味鲜醇甘爽,叶底嫩匀成朵。

8、泾县特尖

泾县特尖产于安徽泾县,泾县是安徽省的一个老茶区,尖茶是传统产品。远在唐宋年代,就曾出过白云兰片、梅花片、涂尖等名贵茶叶。

安徽名茶排行榜前十名(安徽不能错过的十大名茶品牌)插图7

特尖是泾县产量最为集中的尖茶,质量也属上乘。泾县特尖色泽翠绿、匀润显毫,入杯冲泡,雾气结顶,兰花清香四溢,芽叶徐徐展开,清澈明净,品之鲜醇爽口。

9、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产于安徽泾县,创制于明末清初。泾县产茶历史悠久,清咸丰年间(1851~1861),火青年产量有百余担,说明当时就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

安徽名茶排行榜前十名(安徽不能错过的十大名茶品牌)插图8

涌溪火青外形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显毫,香气馥郁,清高鲜爽,滋味醇厚,甘甜耐泡,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杏黄,匀嫩整齐。

10、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产于安徽桐城,属地方名茶,可以算作皖西兰花茶的一种。桐城小花历史悠久,早在明代便已经有了身影。历史记载,明朝时期,桐城小花是与顾渚、蒙顶并称的顶级贡品,当时称作椒园茶。

安徽名茶排行榜前十名(安徽不能错过的十大名茶品牌)插图9

桐城小花干茶芽叶相连,形似兰花,泡开后香气轻盈鲜美,有兰花香蕴涵其中,叶底舒展成朵,就像盛开的兰花一样。

安徽名茶排行榜前十名(安徽不能错过的十大名茶品牌)插图10

一个省份、一个城市,往往令人记忆的都是那里的食物,拿茶来说,各个城市的人民,不管走多远,总会怀念家乡的那一口茶香,这一点在产茶大省尤为突出。

相信这些茶,一定也伴随着安徽人民的记忆,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传承下来。

共 3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