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的悲哀一般会被形容为“哀莫大于心死”,但凡一个人用到了这样的词,其失望和无奈便可见一斑,哪里还有什么信心和乐趣?不过,会不会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事实上真就如此吗?
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本意用来说明,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没有思想或者失去了思想的自由。庄子认为,这种没有思想和思想自由的心死比人体的死亡要更可悲。由此看来,庄子是多么的浪漫和崇尚自由,绝对属于那种随时可舍生而取义的人。
后来,这句话慢慢就接了地气,不仅仅是圣人的专利了,还可以用来表示对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个群体的极度失望。
比如望子成龙的,孩子根本不学好,沉迷于游戏,结果就哀莫大于心死了,怒其不争,只得默认和放弃。
比如渴望白头偕老的,相恋后或者结婚后总是抱怨不断,甚至生出一些无法忍受之事,最终也哀莫大于心死了,只能分道扬镳。
庄子原话中,就有心死和人死之分,其实就是心死和身死之分。心死了,其实并不就是行尸走肉,灵魂还是可以在的,只不过是在某件事上,比如婚姻,或者对某个人,比如恋人的“心死”而已。
在我看来,心死并不一定比身死更可怕和绝望,所谓好死不如赖活。何况,对婚姻死心了,可事业心还是有的,不见得非要如丧考妣般地生不如死。
而且,心死未必就是坏事。物极必反的道理大家都懂,这里真的是有辩证的关系在其中。还拿情感举例。比如,某个女生对这个男生还抱有希望,不舍得放手,成天痛不欲生的,但这个男生还是一次次伤害到这位女生。当某天,这位女生彻底心死了,那么,重生的机会便也出现了,否则始终陷在这段情感中,总还存了侥幸,结果将贻误一生。
也因此,一方面,是哀莫大于心死,另一方面,又未尝不是“幸莫大于心死”呢!
有个悲壮色彩的词叫做凤凰涅槃,是指火凤凰身与心俱死,于自焚的灰烬中浴火重生,终于赢得新的开始。那么,相比之下,我们仅仅的“心死”是不是更容易获得新的生机?
如果,我们再把一个叫做“放下”的词与“心死”这个词做对比,又将如何呢?
心死了,释然了,便也放下了,解脱了。比如贾宝玉毅然决然的出家,是不是因为对世俗的心死而看破了红尘?
不破不立,不放下同样也不立。只不过,看我们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罢了。
洞察的智慧,取舍的智慧都会让我们不必经历太过的悲哀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往往,柳暗花明的又一村更容易给人生增添惊喜,增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