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三星堆遗址“上新”!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中,出土了金面具、青铜器、象牙等500余件文物。
从1929年发现到1934年开始挖掘,三星堆被考古学家进行了十余次挖掘。1986年两个祭祀坑被发现,上千件稀世珍宝出土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极大关注。
三星堆十大文物(三星堆博物馆最值得看的10件文物)
铜大立人像
在三星堆的众多青铜雕像中,足以领衔群像的“最高统治者”非大立人像莫属!不论是从服饰、形象还是体量等各方面看,这尊大立人像都堪称“领袖”。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也是同时期体量最大的青铜人物雕像。
铜大立人像整体形象典重庄严,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具有通天异禀、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其所站立的方台,可以理解为神坛或神山。
1号大型铜神树
1号大型铜神树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使用了套铸、铆铸、嵌铸等工艺,通高3.96米,树干顶部及龙身后段略有残缺。在我国迄今为止所见的全部青铜文物中,这株神树也称得上是形体最大的一件。
树分3层,每层3枝,共9枝,每枝上有一仰一垂的两果枝,果枝上立神鸟,全树共27枚果实、9只鸟。目前专家学者倾向于认为,1号大型铜神树是古代传说中扶桑、建木等神树的一种复合型产物,其主要功能是连接天地,沟通人神。
金杖
金杖是已出土的中国同时期金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金杖系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出土时木杖已炭化,仅存金皮,金皮内还残留有炭化的木渣。
在金杖一端,有长约46厘米的一段图案,图案共分3组:靠近端头的一组,合拢看为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笑容可掬。另外两组图案相同,其上下方皆是两背相对的鸟与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
一些专家学者推测,金杖的文化因素来源于西亚近东文明,是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采借的产物。
玉璋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通长38.2厘米。
器身呈鱼形,两面各线刻有一牙璋图案,在张开的“鱼嘴”中,镂刻有一只小鸟。鱼鸟合体的主题寓意深刻,可能与古史传说中古蜀王鱼凫有关。该器制作精美,综合运用了镂刻、线刻、管钻、打磨抛光等多种工艺,在选材上,还充分利用玉料的颜色渐变,随形就势以表现鱼的背部与腹部,可谓匠心独具,巧夺天工。
青铜纵目面具
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青铜纵目面具造型最奇特、最威风。
青铜纵目面具为三星堆“六大国宝”之一,眼睛呈柱状向外凸。一双雕有纹饰的耳朵向两侧充分展开,造型雄奇,威严四仪,为世界上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青铜面具,是古蜀文明中知名度最高,也最具神秘感的器物之一。凸出的眼睛代表了古人对于眼睛的崇拜。
铜太阳形器
三星堆出土的“太阳形器”全部被砸碎并经火焚烧。从残件中能识别出6个个体,经修复复原的两件太阳形器的直径均在85厘米左右,构型完全一致,这是其中一件。
这种形制的器物从未见于以往的出土文物,因其与同坑出土的铜神殿屋盖上的“太阳芒纹”形式相似,器物正中凸起的阳部又与铜眼形器、铜眼泡构型接近,其整体图像特点也与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墓岩画及我国南方地区出土铜鼓上的太阳纹饰颇为相像,因之发掘者将其定名为“太阳形器”。
金面罩
金面罩由一号祭祀坑出土,残宽21.5厘米,高11.3厘米,重10.62克。
金面罩以金箔捶拓而成,鼻部凸起,中有锋棱,制作工艺精良。其大小与同坑出土的人头像面部比例基本吻合,可相匹配。估计可能原是附贴在某件人头像面部。二号坑也出土有两件已残损的金面罩,其大小与这件面罩大体相当,也有可能是从同坑铜人头像上脱落下来的。
铜戴冠纵目面具
面具双眼眼球呈柱状外凸,向前伸出约10厘米,双耳向两侧充分展开,额铸高约70厘米的夔龙形额饰。该面具出土时,眼、眉描黛色,口唇涂朱砂,其整体造型意象神秘诡谲,风格雄奇华美,在三星堆各类人物形象中颇显特出。
一般认为,面具的眼睛大致符合史书中有关蜀人始祖蚕丛“纵目”的记载,也有专家学者认为“纵目”应是“竖眼”之意,即如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二郎神额中的眼睛,其形象可能是祖先神造像。
金面铜人头像
这是属B型的圆顶金面铜人头像。从铜像面部的凹线轮廓看,似面部本身已铸出蒙至头顶、仅留顶心的连体铜面罩。金面罩则系附粘在此面罩上的。这件铜人头像的金面罩极薄,仅存右额及左脸部分。人像脑后有一发笄,上下端均残缺。
古蜀以金为尊,在57件青铜人头像中,戴金面罩者仅有4件,可见其身份也最高贵。
陶三足炊器
1986年,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陶三足炊器,成鼎立之势,足下可生火加温。容水量很大,宽大的盘面类似今天四川地区泡菜坛的坛沿,可盛水或置物。
陶三足炊器独特的造型及硕大的形体极为罕见,一般认为是古蜀人蒸煮食物的炊器, 有人猜测这是四川火锅的源头,古人在使用三足炊器时也如今天吃火锅一样,边煮边吃。
图片:三星堆博物馆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