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古今中外有不少的著名军事家、将领,他们在世的时候把自己毕生的经验融汇到书里面去,成为后世这个领域的必读书。你知道关于军事的书籍有哪些吗?本次选择的这些书籍对后来的世界格局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一、《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吴孙子兵法》《孙子》《孙武兵法》,由孙武撰。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从齐国流亡到吴国,辅助吴王经国治军,显名诸侯,被尊为“兵圣”。《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是现存最早的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凡十三篇,每篇皆以“孙子曰”开头,按专题论说,有中心,有层次,逻辑严谨,语言简练,文风质朴,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如写军队的行动:“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军争篇》),既贴切又形象,且音韵铿锵,气势不凡,故刘勰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文心雕龙·程器》)。想来以作战的缜密思维为文章谋篇布局,对孙武而言如烹小鲜矣。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军事理论 ,把政治作为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归纳出战争的原理原则,举凡战前之准备,策略之运用,作战之布署,敌情之研判等,无不详加说明,巨细靡遗,周严完备,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二千多年来一直被视为兵家之经典,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而孙子所主张的智、信、仁、勇、严则成为中国军人的“武德”。
该书迄今最早的传世本为1972年山东银雀山出土的汉墓竹书《孙子兵法》,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经汉简专家整理小组整理,于197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现存最早的刻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的《十一家注孙子》本;又有《武经七书》本《孙子》,1935年中华学艺社影印。其注本以曹操注最早,《平津馆丛书》所收影宋本《孙吴司马法》中有《魏武帝孙子》。此后注家颇多,如清孙星衍的《孙子十家注》、朱墉的《武经七书·汇解》、夏振翼的《武经体注大全会解·孙子》,近人杨炳安的《孙子会笺》,今人吴九龙的《孙子校释》、吴如嵩的《孙子兵法新论》等。
毛泽东评价《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又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当下仍是科学真理"。
二、《战争论》
《战争论》全书共有三卷八篇一百二十四章,分别论述战争的性质、战争理论、战略、战斗、军队、防御、进攻和战争计划。
1、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克劳塞维茨把战争区分为“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两种形态。并通过分析“绝对战争”认为,不应该把战争看成是一种单纯的暴力和消灭敌人的行为,而应把绝对战争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进行考察。
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在此基础上,克劳塞维茨进一步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作了具体的探讨。一方面,政治决定战争;另一方面,战争反作用于政治。
2、战争的特性:充满危险、充满劳累、充满不确实、充满偶然性
首先,战争是充满危险的领域。战争是充满着艰难险阻的活动,当一个人接触到程度不同的危险时,只具有普通的勇气是不够的。要在各种苦难的条件下泰然自若,就必须具备巨大的勇气、强烈的荣誉感或久经危险的习惯。
其次,战争是充满劳累的领域。在战争中,劳累是暗中束缚人的智力活动和消磨人的心理状态的许多因素之一。要想不被劳累所压倒,就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精神力量。为此,指挥官应要求军队和部下在战争中自觉锻炼吃苦耐劳的精神。
其三,战争是充满不确实的领域。在战争中.一切行动所追求的只是可能的结果,战争行动所依据的情况有四分之三好像隐蔽在云雾里一佯,是或多或少不确定的。人们对隐藏着的敌情,只能根据不多的材料进行推测,同时也很难每时每刻都确切地了解自己的情况.从而增加了认识和把握战争规律的困难。
其四,战争是充满偶然性的领域。人类的任何活动都不像战争那样,给偶然性这个不速之客留有这样广阔的活动地盘。偶然性会增加各种情况的不确定性,并扰乱战争事件的进程。由于偶然性的不断出现,就会不断发生预期计划与战争实际不符的情况,它直接影响到作战计划的实施。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战争论》不愧为全面研究军事学术的最佳理论著作,在某种程度上讲,他的著作就是战略学的“圣经”。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战争论》俨然是一座充满着哲学理论的迷宫,读者当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握其逻辑路线,或者深入其理论境界而不致迷失方向。
英国军事历史学家迈克尔·霍华德:《战争论》将成为一切认真从事战争与和平研究的人的基本典籍。
日本《现代战略沦》的作者小山内宏:《战争论》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其战略理论正在成为欧美现代战略思想的出发点。
苏联《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作者米尔施泰因:许多年来,直到当代,克劳塞维茨的这本书一直是各国资产阶级军事专家、军官和将军们的必读书。在克劳塞维茨死后,资产阶级军事科学还没有第二部如此完整地阐述最一般的战争原理和战争哲学的著作。
三、《论持久战》
毛泽东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所做的讲演。原载1938年7月1日《解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刊。1952年收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卷。2011年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十五册。讲演共分:问题的提起;问题的根据;驳亡国论;“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为什么是持久战?”;持久战的三个阶段;犬牙交错的战争;为永久和平而战;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日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
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结论等二十一部分一百二十段。该讲演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并从全国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刻地论述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从而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深刻地阐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指出全国人民参加抗战,坚持抗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条件和基本保证,批判了脱离群众的片面抗战路线。
提出了实行持久战的具体战略方针,即在抗日战争的第一、第二阶段中,实行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提出抗日战争三个阶段在全体上的主要作战形式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和其他一系列作战原则。批评了单纯防御的错误方针和轻视游击战争的错误观点。讲演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要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讲演最后坚定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纲领性文献,抗日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论持久战》中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四、《海权论》
马汉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
位置
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例如英国以英吉利海峡和欧陆相隔,不仅有水为屏障,且距欧陆近,因此英国不须维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优势的海军来封锁欧陆港口,并控制出入欧洲北部的航线。与英国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国,他不仅要维持大陆军,而其海军也必须分驶大西洋与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法国对英国自然居于劣势。
地形
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愤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国土之大小
马氏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五、《战略论》
《战略论:间接路线》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因为此书,李德·哈特被西方奉为“军事理论教皇”。
在《战略论:间接路线》中,李德·哈特以深厚的军事理论和战史研究功底,通过分析世界历史上自希波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30场战争、280多次战役,得出一个结论:间接路线战略是最具效果、最为经济的战略形式。看似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径”。在任何竞争中,只有击败对手才能获胜。而在未克服对手的抵抗之前,应首先减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引出自己的防线之外。这就是间接路线战略的精髓所在。因此,“间接路线”不仅是战争的定律,更是一个哲学上的真理,在战争之外,于人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核弹的出现已为世界投下了一道黑影,而“自由世界”方面,尤其显得阴森。这种武器在设计时的目的,本是为了保护他们,可是结果他们反而最感焦急。他们这种日益增高的“不安全”感,正足以构成一个极富讽刺意味的反省,使人回忆起1945年,他们的领袖对放出这个“核恶魔”以来加速日本崩溃的决定,是如何的草率和缺乏思考。丘吉尔的《战时回忆录》,其最后一卷故意定名为“胜利与悲剧”,在那本书上曾有一个极惊人且具有重大意义的透露。他说:“对于是否应该使用原子弹的问题,从来不曾有过一分钟的讨论。”
六、《战争艺术概论》
《战争艺术概论》共分七章四十七节,另有一个结论、一个补遗、两个续编及七幅附图。在“告读者”中,主要介绍作者本人为什么要出这本书及成书的过程。在“现代战争理论及其作用概论”中,主要介绍一下当代战争理论的现状,指明在所有战争艺术的理论中,唯一合理的理论就是以研究战史为基础的理论。而《战争艺术概论》,就是一本现代战争理论及原则的综合体系。关于战争艺术的定义,作者认为“战争艺术”一般分为五个纯属军事问题的组成部分——战略,大战术,战争勤务,工程艺术和基础战术以及战争政策。由此,作者指出,战争艺术实际包括六个各不相同的部分。
第一章为战争的政策,主要按战争目的、性质和形式探讨各种不同战争。
第二章为军事政策或战争哲学,主要探讨影响战争胜负的各种基本因素。
第三章为战略与战略计谋,除探讨战略定义和一些基本原理外,还具体探讨了各种作战体系,而对战略计谋作了更深入的探讨。
第四章为大战术与交战,具体探讨各种交战,诸如进攻、防御、迂回机动、行军遭遇交战、突然袭击和要塞围攻战等。
第五章为战略战术性混合作战,主要探讨攻击、渡河、退却、追击、行军、登陆作战等。
第六章为战争勤务或调动——军队的实用艺术,主要探讨战争勤务的概论、范围,以及侦察和及时查明敌人移动情况的其他方法。
第七章为军队的战斗部署和单独或联合使用三个兵种,主要探讨军队在战斗线上的配置及编成,以及步兵、骑兵、炮兵三个兵种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
在“结论”中,主要探讨了战争取胜有赖于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阐明了战略与战术定义、战略侦察以及认识战争规律、指导原则、进攻和防御等原理。在“补遗”中,着重探讨了几次海外的主要远征。在“续编”中,主要对战略、培养战略眼力的方法和军队战斗部署作了进一步的概述和探讨。
七、《拿破仑文选》
《拿破仑文选》是拿破仑·波拿巴晚年被集在圣赫勒拿岛,由他口授而由别人笔录的关于几次战争的回忆,以及他某些著作的摘要,大约创作于1815年—1821年。
该书收录的回忆录主要有:《围攻土伦》、《意大利方面军在1792、1793、1794和1795四年中的军事活动纪要》、《1796至1797年的对意战争》、《1798年战争纪要》、《1799年下半年战事纪要》。收录的军事评论则有《关于1796年和1797年对意战争的军事行动的评论》和《对若米尼将军的〈关于几次大战役的分析〉一书的评语》等。这些回忆录体现了拿破仑把战争作为实现政治主张的工具、战争要考经济支撑的军事思想。
该书对于研究拿破仑的建军思想和作战原则具有重要价值。
《拿破仑文选》详述了拿破仑参加和指挥的1793年围攻土伦的战争、1796—1797年对意大利的战争、1798—1799年远征埃及和叙利亚的战争,以及他在这些战争中向士兵发表的讲话、命令和对罗尼阿斯所著《军事学术论》一书批注的17条意见等内容。
八、《制空权》
第1部为《制空权》,分4章阐述了制空权理论的基本观点。1927年再版时将这4章编成第1篇,并增写了第2篇,除强调第1篇的基本观点外,还进一步阐述了制空权的重要性。
①飞机用于战争,彻底改变了战争面貌,是战争发展史上的转折点。战争将成为全民的、总体的、不分前方和后方、不分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的战争。
②未来战争中,夺取制空权的斗争极端重要。只有阻碍敌人飞行,才能保证自己飞行。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丧失制空权就是战败。
③夺取制空权只能靠空军。建立与陆军、海军并列的独立空军是绝对必要的。陆海空三军是构成国家武装力量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三军的发展应有所侧重。未来战争中,空中战场是决定性战场,空军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高,陆军、海军的重要性将相应降低。
④空军是一支进攻性力量,不适用于防御;空中力量应当集中使用。未来战争中,集中空军最大力量对敌后方城市和居民中心实施战略轰炸,即可摧毁其物质和精神的抵抗,迅速赢得战争的胜利。
⑤建设强大的商业航空,作为空军的后备。发展民用航空,吸引民众关心航空建设;建立强大先进的航空工业,使本国航空技术保持先进水平。
第2部为《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包括4章。通过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陆战和海战,揭示了未来战争的形式和特点,进一步探讨了航空兵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
①未来战争将是国家之间相互拼搏的斗争,并将直接影响全体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场斗争中,赢得制空权的一方将享有决定优势;战争目的是要打击敌人的精神抵抗;这场斗争将是速决的,因此经济上将不会很耗费;在斗争中没有做好准备的一方将没有时间准备,从冲突开始时就已做好准备的部队将会赢得胜利。
②航空兵的诞生打破了古老的战争形式,打断了战争特性演变的连续性,同时也带来了战争样式的根本性变化。
第3部为《扼要的重述》,包括4章。作者通过对各种批评意见的答复,主张未来战争中的地面作战应采取守势,而空中作战应采取攻势,通过空中作战来决定战争胜负。
第4部为《19××年的战争》,出版于1930年杜黑去世之后,包括9章,主要以叙事的形式描述未来欧洲大战的可能面貌。
九、《大战略》
《大战略》一书是美国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美国战略问题的著作。书中除重点叙述了当代美国的各派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外,还叙述了美国的对外政策以及与军事战略有关的地理、经济和科学技术等问题,对于研究美国的军事战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十、《制胜的科学》
《制胜的科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队对抗演习或演习前的训练”,主要供军官使用,阐述了苏沃洛夫以贯穿冲击演练来训练军队的方法。第二部分“向士兵口授必须的知识”其中列举了苏沃洛夫关于战术和战斗勤务的基本原则。其主要思想观点是:
一、以人为先
人是制胜的决定因素,因此应当把人置于优先位置来考虑,要注重战前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操练和实行铁的纪律,使每个士兵确信自己有力量,勇敢向前。士兵这一名称理当包含军队中的所有人,上至最高级的将军,下至最低层的火枪兵、骑兵和步兵,这些人无例外地都要经受严格的训练。要使士兵成为本领高超的战士,成为自己祖国的可靠卫士,就应该懂得如何训练,如何作战。为此,应该让部队通过演练来熟悉战争中的各种现象,这些演练又必须非常接近于实战,这样,士兵就会把真正的战争看成不过是演习而已。“训练从难,征战易。训练从易,征战难”。而军人服从命令是保持秩序井然的基础,军队的坚强指挥是建立在服从命令的基础之上的,故服从应该是绝对的,任何下属对上级的命令不仅不得争辩,就连议论也不许可。
二、以攻为守
战略行动的基本方法是进攻,无论是对不设防的野外,还是设防的城堡,都要坚决进行进攻。“军事学术之真谛,是从敌人最要害的部位直接进攻敌人,而不是采取间接的迂回方式接近敌人。只有的勇敢的进攻才能制胜”
三、快、准、狠
战术的基本原则是:“观察”、“快速”、“猛攻”。观察的实质是要善于判断敌情和地形,及时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快速是要求部队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突然性。军队为及时赶赴前沿阵地或占领有利的时机和地势,必须善于以急行军的速度赶路。从这层意思上说,脚是决定胜利的基本条件;猛攻的表现是在敌人聚集兵力和准备抵抗之前发动进攻,而猛烈攻击是战斗中的主要形式。在战争决定胜负的关头,用强有力的火力和刺刀突击,狠打猛追。
四、坚决消灭
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退敌人是失败,而消灭敌人才是胜利”。集中兵力兵器于决定性的方向上,分批消灭敌人,而不要把部队分散布成警戒线。
五、灵活多变
战争中没有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固定原则,一切都要根据敌方特点,以及难以预料和变化多端的条件而定。如:用线式纵队打击正规部队,用方阵对付异教徒,都是适例。在注重进攻的同时,在个别情况下也可采取防御,为保存兵力避难优势敌人的突击而实施必要的退却也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