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在建国初期的发展十分可观。有着国家政策倾斜,重工业的发展多数落脚在东北。一时间,东北风头无量,是国家发展中的重中之重。

但如今的东北,与曾经繁荣辉煌的景象不同。在2024上半年全国31个省份GDP排名中,黑吉辽已经不负当年盛况,分别排名26、25、17。哪怕三省加起来排名也是位居第六名四川省之后,仍然不容乐观。

为什么曾经的共和国之子在近些年来经济发展愈发不行?

建国初期天选之子,东北承载着全国重工业的期待

一方面,是因为从重工业的历史上来说,建国之初,全国各地都是百废待兴的状态,工业水平也仅仅停留在轻工业上,而东北地区在建国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相较于我国其他地区有着更加完善和强大的工业基础和交通运输系统。

另一方面,,在地理上东北地区也有着优势。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峙的大局势下,同在社会主义阵营下的苏联愿意帮扶我们,一起壮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东北因为距离苏联最近,交通最方便,所以苏联援助中国的156个项目中三分之一选择落地在东北。

以一己之力拉动全国GDP,东北共和国长子实至名归

有着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决心,有着苏联的援助,我们国家发展重工业的计划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这段历史时期里,有着我们所熟悉的”一五计划“。东北的鞍山钢铁,长春汽车,沈阳机床等都成为建设祖国的中坚力量。

黑龙江在“一五“期间,向国家上缴的利润就是国家对其投资的3倍,有力地支持国家在其他地区的经济建设;不仅如此吉林省在石油化工、能源工业、煤炭工业、冶金工业、汽车制造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更是拥有了一批国家大型重点工业,而且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相关物资,设备。

另外,辽宁省也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时期,重工业产品的大量调出,已经成为辽宁省工业的一个鲜明特色。重工业是基础工业,一个国家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根据资料显示,在1978年里长春GDP51亿,排名全国第五,哈尔滨和沈阳也紧随其后,在全国分别排名第六第七。在1978年的全国前十大城市中,来自东北的城市就占了四个名额。建国初期的东三省凭借着一地之力带动着全国发展,说他是“共和国长子”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劳动力的缺失,是东北经济发展大不如前的重要原因

东北地区有效劳动力的减少一方面是计划生育所带来的出生率的减少,另一方面,则是东北人口的严重外流。在计划生育的推行的过程中,放眼整个国家,东北是完成一胎化最迅速的地方。

当这些独生子女相继步入社会,成为社会的有效劳动青年时,正巧碰上在建国初婴儿潮时期出生人口的退休高峰。也就是说,当有一个人上岗,就会有三到四个人退休。

出生率降低,需要赡养的人口比例加大,东北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劳动力的供给减少,显然东北地区就属于典型的老龄化。那么在老龄化社会中,能够创造的社会财富和经济利益毋庸置疑地会有所减少。

另外就是东北的人口外流,在经济学上有一个简单衡量经济水平的方法,也就是美女经济学。它所表达的是,经济的繁荣程度与美女的比例呈正相关。我们在经济繁华的地方,能看到更多年轻漂亮的女孩。

但是在东北,我们见到年轻女孩总是要比见到中老年人要少。大量的年轻人选择离开东北,不仅是在外省读书的东北籍大学生大多继续选择在外省奋斗,就连本省的年轻人,也不断地逃离东北,走出三省。

劳动力是财富创造的源泉,优秀的劳动力人才更是创新的中流砥柱,不停外流的人口带走的还有东北的创造力,这也就是东北现如今面临的重要问题,人才外流,经济发展缺乏动力,经济发展停滞甚至衰退。

为老产业缺失创新和活力,更使得创业者的能力无法施展,转而选择去外省寻求机会,循环往复,只能是恶性循环。

此外,与传统人口流出大省不同的地方在于,东北地区所流出的人员中,不乏有着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正是优秀的人才不断流向发达地区,使得东北经济发展的活力的后劲逐渐减少,也使东北地区的社会文明程度和人口素质水平有所下降。

产业结构单一,东北经济复兴无法找到新的突破点

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的全包方式,和在生产上的大需求,就衍生出像鹤岗市这样的功能性城市,组织化依附,工人依附于工厂,国企可以为个人提供社会服务、生活资源和发展机会。

在特点的历史时期下,这种模式能够迅速建设出一个现代化社会。但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这种模式反而会造成企业管理僵化,缺乏竞争,生产不负盈亏,使生产脱离市场。

除此之外,东北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模式过于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缺乏多种生产力。同时,随着环境的恶化和石油资源的日渐减少,重工业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相比以前减弱不少,东北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下降。

再加上经济特区和港口城市的开放发展,东北与东南的差距逐渐拉大。新时代,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冲击了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的东北。

当中国的工业逐渐转型,开始发展一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工业时,东北也没有很好的把握机会,电子工业和精密仪器的制造更多分布在南方。而依靠新媒体,影视和互联网的新兴产业也选择在了气候更加舒适的城市。

东北的经济逐渐衰败。相关资料显示:在2014年,黑龙江、辽宁、吉林的GDP增速在全国排倒数,东北三省都没有完成经济增长的指标。

如何无法创造出时代和国家所需要的东西,那么必然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被淹没。

思想上的牵制束缚,是东北经济无法实验振兴的根本缘由

正所谓,思想自由才能放开手不拘束缚地去干一番事业。当年的深圳也是一个小渔村,正是因为有着突破困难改变自己的勇气和信念,撸起袖子干活,摇身一变,已经成为了国际化的大都市。

对于东北来说,也是同理。东北被众多山脉所包围着,地理上的环境会导致心理上的独立,东北人在思维上更倾向于安稳集体的生活。这也就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东北是贯彻政策最彻底的地区的原因之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东北人可以安稳地过一生,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长了缺乏自主性和确实竞争意识的思维定式。典型的就是还留在东北的大学生,他们以及自己的家人对于创业等嗤之以鼻,更倾向找一个铁饭碗,安稳并且有编制。

创新思维的有与无,决定着一个人和一个地区的发展前途。没有创新,也就没有面对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无疑也就意味着淘汰和落后。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是是不思进取,缺乏创新力的表现,更是困住东北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国家对东北也一直出台方案想着振兴东北,再加上东北有着众多人口和强大的粮食生产力,足以说明东北有着振兴的潜力。但想做到真正的东北复兴,绝不单单只是红头文件,而是要政令落地实施,认真踏实办事,才能重现往日辉煌。

共 3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