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中国的GDP总量飞速发展,在世界的排名也急剧上升,如今已经蝉联世界第二。但反观人均GDP的发展,却呈现出非常不协调的状况,在世界的排名也非常的靠后。

 中国GDP总量历年世界排名——1978年:第15名

  1990年:第10名

  1995年:第7名

  2000年:第6名

  2007年:第4名

  2010年:第2名

  中国人均收入历年世界排名——1960年:第78名

  1970年:第82名

  1980年:第94名

  1990年:第105名

  2008年:第106名

  2010年:第127名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资料是,2009年中国人均薪资收入占GDP比例由2008年的12%下降为8%,比非洲还低,卫形式不容乐观。

  与GDP倒挂的不仅是人均收入,还有一系列与民生相关的指标。

  如中国200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3.41%,2003年为3.28%,2004年为2.7%,逐年减少。而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投入平均占GNP的比例为5.1%,发达国家为5.3%,撒哈拉的南非国家为4.6%,印度为3.5%,最不发达国家为3.3,中国仅为2.3%。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受教育人口的中国,只用了占世界各国教育总开支的1.5%。

  再比如中国公共卫生支出佔GDP的4.5%,在全球191个国家中排名第188(倒数第四),而美国是13.9%,瑞士是10.9%。WTO制定的最底投入标准为5%,世界经合组织为8.4%。

  中国这个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二的大国目前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投入居然比不上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乌干达。

  那么中国大陆的人均收入为何会与GDP如此离奇的倒挂呢?有一个很明显的原因,那就是改革开放后国民创造的财富蛋糕虽然越来越大,但切给普通民众的那份却越来越少了。

  别的不谈,就拿政府的行政管理费及工资支出来说。政府公务人员是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但政府的行政经费及工资支出却是从民众创造的财富蛋糕中切走的。这块切走的越多,人均收入就可能越少。而政府行政经费及工资支出的多少又是与公务人员的数量直接挂钩的。中国官方公布的官民比例目前已达到了1:28(一说1:15)。

  尽管统计资料的来源各不相同,但官民比例的数字大致差不离,如从纵向看,中国官民比例在汉代是1:7948人,唐代是1:3927人,明代是1:2299人,清代是1:911人,1949年是1:294人(一说是1:600人),而今天是1:28人,个别地方甚至达到了空前的1:9人(如陕西省黄龙县是9个农民供养1个干部)。从横向上看,1999年中国的官员比例是1:30人,印尼是1:98人,日本是1:150人,法国是1:164人,美国是1:187人。农村社会的基层政府更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行政管理费及工资支出一般都要占到了当地财政收入的80%~90%。

    

共 3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