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在京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3——城市现代化研究》。报告分析了中国城市四个要素现代化的基本事实。
首先,城市生活。城市生活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家庭生活等。目前,中国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城市生活具有电气化、信息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等特点。中国城市生活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既有国际差距,又有地区和城际差别。
城市生活条件。2010年中国城市电视、空调和移动电话(手机)的家庭拥有率已经达到100%,洗衣机、电冰箱和热水器家庭拥有率分别达到97%、97%和85%,电脑家庭拥有率达到71%,汽车家庭拥有率约为13%。汽车拥有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城市生活方式。2010年中国城镇家庭的消费比例,衣食约占46%,交通和通信约占15%,教育文化娱乐消费约占12%,住房约占10%,医疗保健约占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约占7%,其他约占4%。
城市生活质量。2010年中国城镇家庭人均收入达到21000多元人民币,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3000多元人民币,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约为36%,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约为74.9岁,比世界平均值多4.6岁。中国城市生活质量的部分指标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其次,城市结构。中国城市结构的变化,与世界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
根据《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拥有城市657个,其中,超大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3个,特大城市(人口500~1000万)8个,大型城市(人口100~500万)114个,中型城市(人口50~100万)108个,小城市(人口少于50万)424个。
根据《2011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大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人口约占城市人口的43%,中城市(人口为50~100万)人口约占12%, 小城市(人口少于50万)人口约占45%。中国城市结构与美国比较相似,与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有较大的差别。
中国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1950年以来,人口超过500万的城市,城市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在100万到500万的城市,城市人口比例在波动;人口在50万到100万的城市,城市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在50万以下的城市,城市人口比例下降。
其三,城市制度。19世纪以来,中国城市逐步从封建城市向大众城市、从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变,城市制度的演进有快有慢。例如,城市经济制度变化比较快,从传统经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城市社会制度变化,逐步展开,现代教育、卫生和福利制度基本建立; 20世纪采用“户籍制度”和“计划生育制度”等。
其四,城市观念。目前,中国城市观念已是开放多元。例如,摩天大楼、文明城市、宜居城市、卫星城市、工业城市、创新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花园城市、世界城市、国际城市、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等。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观念的一个“大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