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逻辑上来讲,太可以了,毕竟也没有哪条法律规定,女生一辈子不做这些事,就是犯法,要被丢入大牢。
我有一个朋友,34岁的女生,就是从来没有谈过恋爱,至今也没有结婚。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她的“出厂设置”就没有“爱情”这一个预设功能,她有生理上的欲望和冲动,可是却对任何异性、同性,没有爱情的感受。
一开始的时候,家里也着急,奶奶催,父母催,七大姑八大姨催,她甚至想过去租一个男朋友回家过年,交个差。
后面的转折点是,她的父母有了信仰,才慢慢对她的个人问题不在执着。“有就有,没有就没有,她自己的人生,自己说了算,她要随缘,我们做父母的,更要随缘”这是她父母说的话。
虽然我无法预判,是不是我这个朋友到死,这一辈子都是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孩子的状态,可是至少从现在看来,她是自由的,她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
所以说,“自由选择”很重要,“一辈子不谈恋爱,不结婚,不生孩子”这个状态,到底是你自由意志的选择,还是情感受挫,或者社交生活受阻,或者外界声音导致的无奈妥协、下意识逃避、和逆反心理?
我那个朋友幸运地有一双通透的父母,但是大多数女性在决定“一辈子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孩子”的时候,
不仅需要金钱来构筑雄厚的底气,更需要智慧,去面对父母亲人同事朋友这样的外界压力。“自由”是需要实力的。
一、人生下来就有“自我圆融”的需求,它是“恋爱、婚姻”的原始驱动力
小弥三十岁,一个企业的普通职员,刚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丈夫出轨和她离了婚,法院把儿子判给了丈夫,小弥觉得,经历了这次,对人生再无期待和希望。
她提出了和题主同样的问题:“老师,你说一个女性这辈子有可能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孩子吗?我再也不想经历这一切了。”
心理分析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类的“自我”都有“自我圆融”的需求。
通常来说,我们很难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于是我们会通过与他人建立社会关系的方式,来认识自我。亲密关系也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爱情这种情感往往能够引发“”自我结构”最深层的震动,从而引导我们顺藤摸瓜,看清楚自己本来的样子。
我没有回答小弥的问题,而是首先了解了她与前夫的相处模式。
小弥是个很容易担心的人,她担心生活中的一切事情,担心做不好,担心有坏的结果,担心坏的结果引发一系列更坏的结果。
“比如前夫出去正常应酬,和谁去、去哪里、做什么,我都知道,可是我还是担心。担心万一哪个女的跟他看对眼了,他就出轨了。”小弥说起来很是忧伤。
小弥的这样的担忧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并不会出现,只有感情中会这样,不止前夫,在每一段亲密关系中,她都是如此。小弥这种情况是“安全感缺失”,平日她是意识不到这个情况的,只有爱情发生的时候,它才会出现。
“表面上看,你是在担忧,惶恐,可是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你的自我在呼救,”我对小弥说“它从你第一次恋爱开始,就在渴求圆融,可是你一直都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你的问题从未得到解决”。
二、在每一段不圆满的亲密关系中寻找成长的契机
那么,安全感是什么?
安全感是我们在早期成长经历中,通过我们和身边人,的健康互动关系中建立起来的。
在我看来,感情中的安全感就像马斯洛需求层次一样,是有一个完整层级模式的。
1. 对方能够及时关注我们的各种敏感需求
婴儿时期,除了饿肚子和尿裤子之外,我们也需要“肌肤抚慰”,这个时刻,婴儿通常会用哭泣来引起抚育者的注意。
而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都会想要另一半及时回我们的电话和短信,如果超过我们内心设定的最大时间范围,我们就会产生不安全感。
2. 对方对我们需求的态度进行无条件的接纳
成长时期,如果对于我们的哭闹,或者其他寻求关注的举动,抚育者采取的是漠视,或者不耐烦的态度。那么我们便会产生“我不受欢迎”的概念,从而进行自我否定,“不安全感”与“低自信”由此产生。
而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接纳其实只关乎对方的立场和态度。让我们知道无论何时,对方都会一直在,不会让我们产生被抛弃的感觉。
或者,哪怕对方离去,也不会损坏我对自己的认可,那么不害怕失去就是最好的接纳。
3. 对方懂得适当地合理满足我们的需求
一般来说,如果婴儿早期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方方面面的需求都能得到很好的满足,那么这样的婴儿在长大之后,ta的安全感便是具足的。
而在恋爱中,女孩子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作,就是要对方来哄着,就是要看一看,就算是无理的要求,对方是不是会为了宠自己而顺着。
4. 需求持续得到满足
这里强调的是:持续稳定的状态。
在这里我们会发现,作为一对普通的父母,或者普通的抚养者,其实很难做到,分分秒秒,都能够把1、2、3点做到持续供给,而正是因为如此,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自我”是天生圆融的,它始于“关系”,也要完整于“关系”。
小弥虽然嘴巴上说,再也不想恋爱、结婚、生子了,可是,她的潜意识一样会替她做出选择,她一样会遇到某个人,一样会坠入爱河,然后再次出现那些导致她离婚的深层次问题。
三、自我成长,勇敢面对问题
“自我圆融”这件事仅仅靠自己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通过自我成长,认清自己,然后在一段关系中,问题爆发出来的时候,勇敢面对,解决问题,才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的闭环。
在小弥的案例中,我对她采取了如下建议:
1. 学习观察自己的念头
时刻警惕,审视自己的思想,每当有“担忧”的情况出现,它到底是基于真实的证据来推测的,还是自己的不安全感在作祟。
同时使用正念思维的方式,抽离出一个自己,不评判不排斥地看待原本的自己和自己的想法。
通过反复练习,某一次,小弥说,她发现自己很可笑
“回忆了一下曾经对前夫的担忧,看到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自己”。
2. 提升自信
人的行为、心理、语言是相互影响的,甚至是同步的。
当一个人的心理是停滞在某一个地方的时候,行为和语言也会跟着停滞。
那么我们基于这个,做一些提升自信的方案。
1)用行为影响心理
首先做一些假设自己内心强大,非常自信的状态下,会做出的行为。
比如曾经有同事赞美小弥很有能力,小弥通常是当做客套话,听过就算。但是,通过假设,假设小弥相信同事是真心表达钦佩,那么小弥会欣然接赞美,然后表达自己的感激,并道出同事的优点,给到积极的反馈。
用行为去影响心理,也会影响环境给自己的正反馈,从而推动自己更加自信。
2) 用言语影响心理
每天出门之前,让小弥对着镜子说,今天的工作都尽在掌握,今天的你自信满满、光彩照人,你值得被爱,也有能力爱人。
别小看这么一句话哦,坚持不到一周后,小弥就跟我反馈说,好像工作生活伴侣各方面都开始顺利了。
3) 接纳不可控的事情
从个人心理边界来讲,有一些自己能够把控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之外的事情,属于个人心理边界之外,是没有办法把控的区域。那么我们把边界之内的做好就可以了,边界之外,只能接纳。
比如,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老公要偷人,都是你不能把控的事情。接纳它,不为无法控制的事情焦虑。
4)心理疗愈
在掌握小弥的情况之后,我给她安排了心理疗愈练习。
比如:通过情绪日志方式,一方面她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审视自己的情绪和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对比,她能明显看得到自己的问题和变化。
通过解读她的情绪日志,我也能更直观掌握她的心理状态,及时帮助到她。
通过一年左右的咨询,我再次问小弥:“还害怕吗?”
小弥很惊讶:“你居然知道我当初是因为害怕。”
是的,小弥所谓的“不再恋爱,结婚,生子”,实际上都是恐惧产生的逃避心理,就像我开篇说的,能够做出这个选择,也是需要实力的。而现在再问小弥同样的问题,她则表示,一切随缘,有就迎头上,没有也可以过得很好。
这便是历经了成长之后,淬炼出最好的礼物了。自我强大了,怎么选,都不是问题。
我是你的朋友戴梦令,有情绪疑惑,可以说给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