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新坐标

当有人说出我愿意时,是允诺一生爱情。

当有人说出我愿意时,是承诺一生许国。

王承书,属于后者。她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更是我国的核弹之母。时至今日,可能依然没有太多人认识她。

是的,她曾是美国轰动一时的物理学天才,荣誉于她唾手可得。是的,她曾是中国隐姓埋名三十年的女科学家,荣誉于她一文不值。

她的心里,从来没有荣誉,从来没有牺牲,只有一生许国。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名字,值得铭记的英雄一一王承书。

物理学天才,诺贝尔奖唾手可得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家庭。她的父亲早年中进士,曾留学日本,担任过民国内务部警政司司长和警官高等学校教授。

王承书排行老二,取名自诗、书、礼、易。自幼就是位好读书、好学习、文雅秀气的女子。饱读诗书的她,一直想要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

年纪轻轻时,她就用她的才华证明了:谁说女子不如男,女性要成为科学家,从来都不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情。

1930年,年仅18岁的王承书选择报考了燕京大学物理系。富家千金、书香门第,报考物理学这么难的学科,在当时是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更有甚者,偏见地认为女孩不擅长理科。

年轻时的王承书

面对质疑,她有着独立而清醒的认识,她说:现在正是物理学突飞猛进的时代,物理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科学是不是发达的标志,我们中国的物理学非常落后,因此,我才要学习物理。

她学习的初衷,并不是源于兴趣,而是源于祖国的需要。就这样,她成了班上13名新生中唯一的一位女性。

王承书

在校期间,她就展露出了物理学的天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物理学从来不是宽容的学科,大浪淘沙、不进则退,她的同学一个接一个地被淘汰了,或是因为枯燥,或是因为学无所成。在残酷的竞争下,全班13人仅有4人毕业,她名列榜首,并一举获得了燕京大学的最高荣誉斐托斐名誉学位。

1936年,她又以优异的成绩硕士毕业,成了物理系助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王承书迫切地想要在学术上有所突破,帮助自己的祖国。她辗转于全国各地,治学、研究,渴望有所成就。

1941年,她偶然得知,美国密歇根大学,为亚洲有志留学的女青年,设立了一笔专门的奖学金。这是一次千载难逢地提升自己的机会,她想要牢牢抓住。然而,当时却有一项要求,不提供给已婚女性。而在两年前,她与同样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张文裕喜结连理了。

图片源于网络

面对这样的求学机会,王承书并不愿轻易放弃。她主动给校方写信,表露了自己学习的决心,渴望得到校方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她的诚意和学术造诣,为她赢得了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29岁时,她踏上了美国求学之旅,师从物理学家乌伦贝克。学习期间,她和导师一起深入钻研物理学知识,很快就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她们一起创建了WCU 方程王承书一乌伦贝克,一下子轰动了整个物理学界,至今仍在沿用。而后,她又证明了索南多多项式,再一次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巨大轰动。

王承书在美国留学

30岁出头的女性,接连在物理学界抛出重大研究成果,许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1943年,丈夫王文裕受邀来到美国,一家人在美国住上了洋楼,开上了轿车,过上了优渥的生活。很显然,美国看到了这位物理学天才的价值,想把她彻底留在美国。

1944年,当她取得博士学位,开始留校从事博士后工作时,不少物理学专家都表示:只要她继续研究下去,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他的导师也评价到:她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为什么说,她有很大希望获得诺贝尔奖呢?一是年纪轻轻的她已经用成果轰动了物理学界。二是她后来的经历,证明了她的能力和才华。三是她所在的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上共计诞生了8位毕业生和13位校友获得过诺贝尔奖,其中就包括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

密歇根大学诺奖得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得到消息的她,执意要回到祖国。当时,美国政府有一条禁令:凡是在美学理、工、农、医的科学家都不允许回到新中国。

回国意味着必须冲破美国政府迫害和阻挠,也意味着抛弃掉唾手可得的荣誉和优渥的生活。而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前途和未来会怎样,谁都说不清楚。

关于回国的决心,1986年,她在庆祝归国30周年的小型家宴上说道:当初,我回到祖国的唯一原因,不是我不爱美国的优厚生活,而是我更爱自已的祖国。

王承书日记

而关于选择回国需要做出的牺牲,她在笔记中却写道:条件是要人去创造的,我不能再等别人来创造条件,我要参加创造条件,铺平道路的行列。自己从来没有牺牲的想法。为祖国工作,自己怎样也不应看为是牺牲。

但是如何回国,回国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三次我愿意,无名的惊天动地

表露出回国愿望的王承书,很快被美国监视和控制了起来,出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1952年,周恩来总理带人多方讨论,决定要着手研制高尖端武器,原子弹就是重中之重。但当时的新中国,几乎没有相关领域的人才。在外留学的科学家们,成为他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必须把他们接回国。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美单独达成协议:以抗美援朝战争中俘虏的美国要员,换取钱学森、王承书等科学家回国。

在回国的曙光显露后,王承书开始积极做着回国的准备。当时,她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学术资料和研究成果,整理装了300个包裹,悄悄邮寄回国,里面有近900公斤的书刊。这样未雨绸缪的想法,让她成功避开了美国的检查,为回国后的研究工作,做足了资料准备。

图片源于网络

1956年10月6日,王承书夫妇带着6岁的儿子,历经重重险阻,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她在日记中写道:在离别了15年的祖国国境上,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心里说不出的兴奋,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回国后,钱三强很快找到了她,想让从事研究热核聚变技术,这是氢弹爆炸的基础。这和她留学时的研究方向毫不相关,意味着她必须在44岁时,必须从零开始,抛弃一起所有的研究成果。面对这样的要求,她想都没想,只说了三个字:我愿意

王承书和同事们

2年后,谁都没想到,她仅凭自学,就成为了中国热核聚变研究领域的专家,并参与筹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培养出一大批专业人才。

然而,在热核聚变领域高歌猛进的她,却又迎来的一场挑战。1961年,钱三强再次找到她,给她交代了一项任务。

在小学五年级的一篇题为《隐姓埋名三十年》的课文中,记录着当时的场景:1961年春季的一天,国家二机部副部长、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把年仅五十的女科学家王承书请到自己办公室,深情庄重地说道:祖国需要自己的科学家研制原子弹。这是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

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单方面撤走了全部专家,而造出原子弹是那时候我们摆脱控制、挺起脊梁最迫切的愿望。留给王承书的,又是一场从零开始的战斗。当时,还有离开的苏联专家讽刺道:你们这个扩散工厂是搞不起来了。

自此开始,她的名字彻底从物理学界消失了,她开始为中国的原子弹事业隐姓埋名。这一去,截止日期未知。

在那个年代,在中国从事核弹研究的科学家很不少,但女性却只有她一个。她和同志们,没日没夜地开始演算、推导,稿子从薄到厚,塞满一个抽屉,又一个抽屉,直到塞满第三个抽屉时。她的一头黑发,也布满了白雪。

研究中的王承书

当时,有领导来视察,问她能不能完成任务,她信心满满地说:在我的字典里,除了对孩子的承诺不能兑现,对国家的全能兑现。

原子弹爆炸

1964年10月16年,一声惊天巨响,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神奇,中国的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而原子弹的燃料,第一批高浓缩铀,就是王承书她们提供的。她履行的自己的承诺。

1965年,钱三强第三次找到她,于是,就有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

钱三强和王承书

钱三强:你在这工作有什么困难吗?

王承书:没有!

钱三强:那生活有什么困难吗?王承书:没有!

钱三强:有什么话让我捎给文裕吗?王承书:没有!

钱三强:如果让你继续待在这里,你愿意吗?

王承书:我愿意!

王承书和同事们

承诺已经兑现了,还要待在这里,继续隐姓埋名,远离丈夫和孩子。她的回答,依然是那么简单的三个字。自此,她还是担任我国大型气体扩散机的总设计师,也就是继续从事核燃料的科研工作。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默默无闻地走了。这位曾经的物理学天オ,悄无声息地走了。这位为了国家利益,抛弃所有的奇女子,不求回报地走了。

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太多的人知道她的故事。

先生教我,何为家国情怀、公民职责

王承书先生的一生,就奉献的一生,清贫的一生,默默无闻的一生,也是惊天动地的一生。

在她病重时,她专门给自已的学生们写了一封信:我一生平淡无奇,只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至于贡献,谁又没有贡献,而且为了国家做贡献,每一个公民的职责,何况是一个共产党员,将我的身心献给党,为共产主义,为解放全人类的光荣伟大事业,奋斗到底。

在她病危时,她留下一份遗嘱,将一生的积蓄10万元,连同她的身体,全部捐献给国家。来时一无所有,去时一无所留,她的一生都给了国家。

王承书

在她离世后,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在她的笔记本中,发现了一张发黄了的字条,上面写道:无论任何条件下,坚决完成任何任务,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先生的一生,曾也光芒璀璨,曾也几经繁华。但谁说,一定要为诺贝尔奖而奋斗,也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而牺牲所有。

先生的一生,将所有的经历都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在研制大型国产扩散机、推动离心法和激光分离法研究、培养科研骨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了我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的理论奠基人和核事业史上的无名英雄。

王承书与学生

先生的一生,在家与国之间从来不存在选择,在名与利之间从来不存在渴求。她是为了你我的拾薪者、锻剑者,为国燃尽自己,为民铸剑御敌,自已却隐没了喧嚣之外,消失了风雪之中。

先生的一生,降临于国难之时,离去于昌盛之际,满腔报国志,一片赤诚心。在国家利益面临,永远没有一个不字,只有那最浪漫、最笃定的我愿意。

王承书

先生用82年的一生,教我:何为家国天下,何为鞠躬尽瘁,何为淡泊名利,何为牺牲奉献,何为一名中国人的公民责任。

她的一生,从没有想过要书写传奇。

她的一生,本身就是不朽的传奇。

王承书默默无闻的女英雄诺贝尔奖​两弹元勋​

共 3 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